現代人晚婚晚生,50歲以前,雙薪家庭要付房貸、車貸、保險、生活費、休閒娛樂費、學習費和未成年子女教養費,幾乎沒有多餘現金可以投資。但最晚50歲——當然越早越好,一定要「專款專用」存退休金。
當我們意識到退休金不夠時,就只能靠「投資獲利」來彌補缺口。如果能在45~50歲開始打造養老帳戶,即使每月投資金額不高,複利15~20年,到60~65歲退休時也是一筆錢。
至於下一代有自己的痛點要解決,例如高物價、高房價或低薪,我們做長輩的不要製造他們的麻煩,照顧好自己最重要。退休養老如果只靠子女,大家都會很辛苦,既然養兒防不了老,那麼如何利用股票或ETF來打造穩健的退休金或孝親費呢?
定期定額ETF如「股兒」,養大會穩定回報
定期定額的ETF像是「股兒子」,將它們養大後會回饋我們。按時配息、長期報酬穩定,是可靠的養老依靠。不論是退休生活自用,或是父母孝親安養,都適用。
我建議在資產累積期間,可以總報酬率高者為優先,且配息要再投入,等到累積足夠金額之後,如果覺得配息不夠花用,再部分賣出就好。不要因為嫌「賣出」這個動作很麻煩,而浪費大幅獲利的機會。
績效表現 | 0050(元大台灣50) | 0056(元大高股息) |
基本資料 |
國內指數型(市值型) | 國內指數型(高股息) |
配息方式 |
半年 |
每季 |
風險等級 |
RR4 |
RR4 |
基金成立日 |
2003/6/24 | 2007/12/5 |
歷史高點 | 203.93元 | 42.53元 |
歷史低點 |
29.24元 |
12.82元 |
特點 |
長期報酬佳,適合資本成長 |
高配息,波動低 |
3個月報酬率(%) |
-6.47% |
-4.02% |
6個月報酬率(%) |
-2.56% |
-0.56% |
1年報酬率(%) |
10.18% |
-4.11% |
2年報酬率(%) |
49.89% |
38.34% |
3年報酬率(%) |
49.71% |
47.07% |
5年報酬率(%) |
146.66% |
85.27% |
成立迄今 |
874.46% |
265.74% |
▲參考資料:元大投信官網,報酬率截至2025/05/31。(資料來源:理柏Lipper)。
報酬率計算方式,績效表現(含息)/績效試算(不含息),但兩者都不包含手續費,因為每個人不同。
用財務計算機計算:
0050(PV=-100、N=22、PMT=0、FV=874.46),得到投報率(I/Y)=10.4。
0056(PV=-100、N=17.5、PMT=0、FV=265.74),得到投報率=5.7。
備註:PV為現值、N是期數、PMT是定期定額、FV是終值、I/Y是投資報酬率(%)、投入為負值、產出為正值。
要注意的是,總報酬是指「資本利得」加上「股息收入」,賺得股息卻賠上價差,總報酬變負數,是沒有意義的。配息並不保證本金不虧損,仍需留意市場波動。
投資如馬拉松,要跟著大盤績效走
長期而言,0050(元大台灣50)的年化報酬率約8~10%,遠遠優於0056(元大高股息)的年化報酬率(約4~6%)。既然數據都這麼明顯了,我會選擇0050(市值型ETF)而非0056(主題型ETF)。
主題型ETF或許短時間的投資績效,會比市值型ETF還要好,但時間拉長到10年以上,主題型ETF要贏市值型ETF的機率就降低很多。投資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只要跟著大盤(市值型ETF)的績效走就好,長期而言,市值型ETF的投資績效,已經打趴80%的專業經理人。
如巴菲特2007年曾以1百萬美金做賭注,只要參賽者選擇的基金組合(扣除管理費)投資報酬率,能比他選擇的投資標的更高,就算巴菲特輸。結果這場「10年賭局」,僅靠1檔ETF(SPY)就輕鬆獲勝。巴菲特最後贏得1百萬美金的賭注,然後捐給慈善單位。
如果你嫌台灣市場太小,風險太高,也可以選擇美股的VOO (Vanguard S&P 500 ETF)或SPY(SPDR S&P 500 ETF)。若認為債券也要有,則可選擇BND (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ETF)或TLT (iShares 20+ Year Treasury Bond ETF)作為投資標的。
有些投資達人主張,「債券通常與股票呈現負相關或低相關,當股市下跌時債券可能上漲」。但我認為,現在股債通常齊漲齊跌,並非資產配置的最佳選擇。如果你是股債配,當股債價值比偏離設定值太大時,就必須進行「再平衡」,即賣掉漲多的資產,買進跌多的資產,讓股債比例回到最初設定。
而我個人的資產配置是房地產、保險和股票,才能經得起「金融海嘯」。
如何打造永續提款機
回過頭來看,如果從45歲定期定額投資每月1萬元,以保守的方式來試算(0050投報率為8%,0056為4%):
標的 | 投資15年(到60歲退休) 終值 | 投資20年(到65歲退休) 終值 |
0050 | 3,460,382元 | 5,890,204元 |
0056 | 2,460,905元 | 3,667,746元 |
而從50歲定期定額投資每月1萬元,以保守的方式來試算(0050用8%,0056用4%):
標的 | 投資10年(到60歲退休) 終值 |
投資15年(到65歲退休) 終值 |
0050 | 1,829,460元 | 3,460,382元 |
0056 | 1,472,498元 | 2,460,904元 |
由上表可知,愈早投入可以得到越好的回報。如果嫌這個數字太少,就N倍投入,相對也能獲得N倍產出。或將投資時間拉長,同樣能得到不錯的結果。巴菲特一生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獲得的,我們也有機會做到。
假設60~65歲退休,設定每月提出3萬元的固定金額作為「退休生活費」或「孝親費」,且提領率為4%。那麼本金需要900萬元(=3萬*12個月/提領率4%),即使從50歲開始存,也不難做到。
50歲以後,理論上對家庭的財務責任大幅減輕(已還清房貸車貸),有機會每月定期定額3萬元或以上(因為付房貸車貸的錢也是這個數字)。如果可以存到65歲,會超過1000萬元(346*3=1038)。「理論上」,在提領率4%的情況下,把錢繼續擺在0050,除非經歷長久性的經濟大蕭條,否則「專款專用的帳戶」就很有可能變成「永續提款機」,而且越花越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