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2日
中時新聞網 郭冀銘
巴金森氏症是發生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退化性神經疾病。對此,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珮甄引述國外研究指出,經常攝取咖啡因的健康人群,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顯著降低,尤其在男性、停經後女性中的保護作用較為明顯。並建議,每日約3杯咖啡(300毫克咖啡因)保護力最佳,千萬別喝太多或太晚喝。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31日
劉博仁/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最近門診來了一位42歲的男士,他每天電腦加手機的使用時間超過12小時。常常工作到眼睛又乾又澀,甚至模糊到必須揉眼睛。 檢查發現,他除了有嚴重乾眼症,竟然連水晶體也出現「早期白內障」的變化。 一般人以為白內障是60、70歲才會遇到的問題,但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藍光刺激、生活壓力與飲食不均衡,都可能讓「視力年齡」提早老化。 這就是3C過度使用帶來的警訊。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31日
金惠男
當我在四十二歲被診斷出患有不治之症之一的帕金森氏症時,我簡直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一直以來,作為一個女兒、妻子、大兒媳、兩兄妹的母親、醫生和教授,我努力生活的代價,竟然只有這些嗎?無法承受的憤怒湧上心頭,之前覺得「現在這麼忙,以後再說吧」而一直延遲的事情,現在已經永遠無法實現,這個事實讓我痛苦不已。 「現在這麼擔心能解決問題嗎?如果擔心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只讓你更累的話,就放下那個問題吧!然後,先想想現在該做和想做的事情。」 這是我平常會對那些經常擔心未來和焦慮的患者說的話。令人慚愧的是,我自己卻做不到……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30日
照護線上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新聞:「工程師請健身教練,深蹲後腿軟,小便如醬油,原來是橫紋肌溶解症」。或是「毒趴上使用多種毒品與酒精,合併橫紋肌溶解症與多重器官衰竭致死。」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9日
郭美懿
曾以《奢求》、《自由》等歌曲紅極一時的女星坣娜,驚傳於10月16日病逝,享壽59歲。坣娜曾遭遇嚴重車禍,多年來苦於紅斑性狼瘡宿疾,但多年來她以堅毅與溫柔面對病痛,從不怨天尤人。而她生前最後一篇貼文寫道:「人生是一趟單程票。不要浪費時間去執著不好的事情。」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9日
孫太
「為了省錢,大賣場一條吐司,我可以吃一個禮拜!」從小窮苦度日,為錢所苦的孫太 ,以ETF做為核心持股,從月薪3萬的小資女到存股千張00878、42歲提早退休,年股息收入200萬,看似一帆風順的人生,卻因女兒一次看診,心情如坐雲霄飛車般──這時,她才懂「健康,也必須定期定額」……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9日
基因醫師張家銘
跟大家分享一個簡單判斷的方法:如果一個食物白得不自然、亮得發光、吃起來味道不自然,那就該小心。 像超潔白的魚丸、豆干、米粉、豬大腸……這些都可能經過漂白或過度處理。 真正自然的食物,本來就會有一點顏色、有香氣、有時間的痕跡,那不是「髒」,是生命的證明。 為了讓食物看起來漂亮,有人用工業用的雙氧水去漂白它,看起來好像很「乾淨」,但我腦中浮現的,卻是:我們的腸胃,會怎麼被這樣的「假潔白」慢慢灼傷? 雙氧水本來就不是給人吃的。它是強力氧化劑,會破壞細胞膜、蛋白質,甚至DNA。看起來漂漂亮亮的白,其實是細胞「燒焦」的痕跡……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7日
照護線上
我們常說現代人面臨的身體困境中,最常是因為「久坐」而引起的。因此,髖部疼痛、髖部緊繃就成了許多人的日常。 想要改變髖部僵硬、常常髖部痛這樣的狀況,你可以試著增加髖部的活動度與肌力。活動度是我們身體可用的活動範圍,也是運動能力的基礎。 你需要有足夠的髖部活動度,才能讓髖部關節好好運作,增加對髖部的控制力,活動上協調、順利。做好這些訓練,你的運動表現會變好,而受傷機會或亂痛一通的機會都會變小。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3日
郭美懿整理
7-11將經典統一布丁「翻轉」,引發搶購熱潮,更有手搖飲業者同步推出「翻轉珍珠奶茶」,再掀甜品旋風。但無論是翻轉布丁或翻轉珍奶,所含糖份也「翻轉到天邊」!醫師與營養師提醒,有三高、糖尿病族群別貪一時口腹之慾,可聰明搭配蛋白質、膳食纖維或茶多酚,延緩糖份吸收,避免血糖飆升。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3日
李芷誼整理
我們從小就被衛教應該要「好好刷牙」,保持口腔衛生。但什麼才叫做「好好刷牙」? 有的人每天刷三次牙,卻還是常常蛀牙,經常出入牙醫診所,年紀大了之後更開始出現「牙齦發炎、出血」、「牙周病」、「牙結石」等狀況。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主治醫師莊雅淳提到,除了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之外,「使用正確的方式和工具刷牙」才是保持口腔健康的關鍵!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3日
柳澤綾子
常聽人說自己血壓低,早上起床很痛苦,印象中,這樣的年輕女性似乎特別多,乍聽似乎言之成理,但血壓低與早上起不來真的有關係嗎?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1日
學老誌/林立寧 欣寧身心診所院長
剛滿50歲的小慧發現體力變差,對同事愈來愈不耐煩。回到家,看到孩子不專心準備會考,想到公公要有人陪同回診,聽到工作群組又提醒要重新準備隔天的會議資料。腦中一團混亂之際,胸口一緊,淚水竟從一向樂觀的她眼中傾瀉而下。 小慧的經歷不是特例,而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類似經驗。40至65歲的中年轉折期,面對身體機能改變、家庭角色轉換、職涯變化與調適等議題,許多人會經歷情緒困擾。這個階段中,不少人出現憂鬱症狀,卻常被誤認為「正常的中年危機」而遭忽視。然而,若能適當理解、預防與治療,初老憂鬱是可以有效改善的身心狀態。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0日
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羅世倫
傷口的成因很多,有急性的擦挫傷、撕裂傷或燒燙傷,也有一直不易癒合的慢性潰瘍。那所有的傷口治療都是一樣的嗎?那可不一定。 傷口治療有一定的基本原則:需要定期清潔傷口與換藥,不宜接觸生水避免感染,並使用紗布或人工敷料覆蓋傷口,持續觀察傷口的變化而適時就醫。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7日
柳澤綾子
有時候,人就是會莫名情緒低落,有氣無力,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只想整日耍廢。別說是懶得做飯,連外出吃飯都嫌麻煩。這樣的心累,相信大家都懂。 染上風寒感冒、體力不濟、免疫力低落,人也會變得倦怠沒食慾,若想要早日從這樣的低谷深淵中爬出來,不多補充點營養是很難辦到的。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4日
郭美懿
為紓解全台病床不足與偏鄉醫療資源不均問題,衛福部健保署自8月起推動「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納入健保給付新制,開放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脊椎感染、敗血性關節炎、心內膜炎、術後及醫療器材相關感染等9大感染症適用。 只要患者病情穩定、能自理生活,就能透過「門診點滴」完成療程,不必長期住院,為高齡者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3日
照護線上
由一節節的脊椎骨層層疊起的脊椎是撐起我們直立的重點,每天負擔著全身的重量。若這些骨頭中出現了裂縫,可能就會出現撐不住的狀況,讓我們的脊椎垮下,因此這樣的脊椎壓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很容易影響到姿勢。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3日
照護線上
走兩步就喘,180cm壯漢硬是瘦成皮包骨! 有名四十多歲的原住民病人,因冠狀動脈疾病,左心室射出率只有18%,病房裡他瘦弱得幾乎認不出來。 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搶救後,如今不僅體力恢復、身形壯實,還能在部落健步如飛。連醫生都慶幸:「我們救了這個家庭……」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9日
郭美懿整理
據2021年健保資料統計,全台有7.7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大多於55至60歲之間發病,且目前無法根治,患者只能學習共處。不過長期口服左旋多巴藥物後,常會出現藥效波動現象,一旦藥效減弱,整個人就會「斷電」,身體癱軟無法移動。醫師提醒,若經過藥物調劑仍無法改善且嚴重影響生活,可以考慮實施「深部腦刺激(DBS)晶片植入手術」,幫助患者從重度僵硬、跌倒頻繁的困境中走出,找回良好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9日
郭美懿整理
最近老爸看電視總是音量過大、問他事情答非所問?要不就是老問:「你說什麼?講大聲一點!」一般人以為老化自然聽力不佳,但其實聽力退化並非單純老化現象,只要及早發現介入仍能有效改善。不過有些長輩就算配戴輔聽器或助聽器,效果仍不佳,可進一步評估植入人工耳蝸,是重度聽損者的另一項介入選擇。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8日
蔡佳伶整理
近日,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泡熱水澡竟然可以養肌。但想靠泡澡養肌,並不是水越熱、時間越久就越好,適當的水溫與時間,才能讓身體在放鬆中達到效果。 他也強調,有慢性病或心臟病史的朋友,一定要先和醫師討論,避免過度升溫造成身體負擔。量力而行,才是真正安全的保養之道。 泡熱水澡要注意哪些事項?5大原則一次告訴你──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8日
照護線上
「有位七十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患者,他第一次接受透析是因為高血鉀症且全身無力。」大雅長安診所院長呂國樑醫師表示,「後續,患者開始長期在診所接受血液透析,每週三次。 但是,在非透析日還是常常出現全身無力或心跳過慢的情況,而需緊急送醫。急診的檢查結果顯示血鉀偏高,然而患者對陽離子交換樹脂的治療接受度較差,導致高血鉀問題反覆出現。」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郭美懿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對花蓮光復鄉造成嚴重災情,不少熱血民眾湧入災區當起「鏟子超人」協助災區復原,但志工遭淤泥中的鐵釘、碎玻璃等尖銳物刺傷腳底事件頻傳,更有一位挖土機行老闆在救災過程中受傷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敗血症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不幸於中秋夜過世。 醫師提醒,即使是小傷口也要小心照顧,並且徹底消毒,如果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熱、痛情形,就要立即就醫治療。而志工與災民在積水、泥濘中清理環境,也可能因傷口接觸或呼吸到泥水,感染「類鼻疽」,其潛伏期最長可達21天,嚴重導致「細菌把肺部吃破開洞」。去年全台因類鼻疽死亡者高達21例,而截至10/7為止,今年已有11人因此離世,鏟子超人們不可不慎。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柳澤綾子
腳後跟像砂紙一樣粗糙,連走路都令人感到不自在。勾破絲襪不說,枉費精心打扮,穿著款式時髦的涼鞋,腳後跟卻龜裂脫皮,實在尷尬……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
台灣人常見的10種生活習慣,讓塑化劑慢慢偷走你的腎功能! 你有邊滑手機邊吃東西嗎?你經常露營野餐坐在塑膠地墊上吃東西餵小孩?你喜歡咬咬筆蓋橡皮擦?你喜歡外帶便當熱湯?你經常微波剩飯?小心你的腎臟正陷入塑化劑毒害風暴中。 許多材質不良廉價手機保護貼與保護殼,往往含有超標的塑化劑重金屬等,加上手機使用時間過長會讓手機溫度上升,更加速塑化劑的釋出,當你邊滑手機邊吃東西,手中沾滿了塑化劑就直接吃進肚子了…… 還有哪些你可能天天都在做的傷腎惡習,「這種」你一定沒聽過!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郭美懿整理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工作、人際、家庭壓力接踵而至,即使沒有當下反應出症狀,卻可能隱隱埋下健康疾患!中醫師指出,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感到「說不上哪裡不對,但就是不舒服」情況,可能正是五臟發出的求救訊號,建議從飲食、生活作息等方面調整,也可以嘗試穴位保健,在日常之中好好照顧自己。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3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小病小痛,例如感冒、腸胃不適、扭挫外傷等,除了西藥之外,家中醫藥箱其實也能準備一些常用中藥材,為健康提供即時幫助。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2日
羅素‧瑞特、喬‧羅賓遜
有充分的證據顯示,老年人產生的褪黑激素比年輕人少。 此外,他們在夜間較早開始產生褪黑激素,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清晨較早就停止生產。 老年群體中,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她們晚上會比較早想睡覺,早上醒來的時間也比較早。有趣的是,調查顯示女性上床睡覺的時間跟男性差不多,但她們早上可能較早醒來。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年長女性不滿意自己的睡眠品質:她們的總睡眠時數較少……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1日
郭美懿整理
中秋團圓少不了烤肉、月餅與柚子,但在歡聚氛圍中,也暗藏飲食與用藥的健康風險。阮綜合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蕭偉成醫師提醒,教師節連假後門診病患暴增,不少人因提早慶中秋「月餅、柚子吃太多」出現腸胃不適,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如果同時服藥,更要特別留意柚子與藥物的交互作用。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30日
羅素‧瑞特、喬‧羅賓遜
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導致自然殺手細胞活性平均降低了28%。鑑於褪黑激素能刺激自然殺手細胞,這種降低可能就是因為缺乏褪黑激素。 為了維持應有的褪黑激素配額,你的生活型態可能需要做一些改變。首先,你可能需要增加白天接觸光線的時間。達到理想的健康安適需要多少日照呢? 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是提高光照的理想方式。白天「曬曬太陽、休息一下」或在戶外吃午餐,就能帶來很大的改變。 然而,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你也應該保護眼睛。訣竅是,選擇一副可以抵擋紫外線但色調較淺的太陽眼鏡,這樣才能讓適量的光線進入眼睛……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7日
郭美懿
超勵志!年過40,還能不靠藥物、瘦瘦針成功瘦下來!42歲的衛福部彰化醫院個管師吳雅婷,靠著嚴謹飲食調控及增加身體活動量,花400多天成功甩重51公斤;從體重破百、BMI值38.3,到如今53公斤、BMI值19.5,幾乎減掉「1個自己」,用毅力寫下身體年齡回春42歲的奇蹟。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郭美懿整理
全台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近8萬人,65歲以上盛行率約1%,且伴隨年齡增長,發病率也相應增加,逾80歲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更高達4%。巴金森氏症為一種慢性、漸進性的神經退化疾病,典型症狀包括靜止性震顫(手部在休息時抖動)、動作遲緩、肌肉僵硬及步態不穩等。 但有些人突然出現上述症狀,卻有可能是藥物引起「類巴金森氏症」,若能及早停藥,多數症狀可改善甚至消失;但若停藥過慢或持續使用高風險藥物,有些患者可能產生終身後遺症。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3日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郭志東
當心臟病發作時的每一分鐘都在與生命拔河,掌握正確的辨識與處置知識,有可能讓一條寶貴的生命得以挽救!心臟內科醫師郭志東詳細解析,如何辨認心臟病發作的症狀、正確處置方式,教導讀者掌握:心臟病發作時到底應該怎麼做?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3日
照護線上
大家都有肚子痛的經驗,可是有一種肚子痛,真的是痛到不行,患者會從腹部痛到後背,全身冒冷汗,縮成一團還動彈不得,因為身體一動還會更痛──就是「急性胰臟炎(Acute pancreatitis)」。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2日
中時新聞網 吳慧芬
年紀漸長,很多人出現掉髮的困擾,尤其是男性,在照鏡子時,常發現髮際線逐漸往後退。一項逾6萬人的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D、鐵與蛋白質,易加速掉髮,尤其是喝奶茶、可樂等含糖飲料與酒精,會加劇禿頭的風險,其中喝酒不僅與掉髮有關,還會增加提早白頭髮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9日
郭美懿整理
許多人日常走路、長時間站立或運動時,經常出現足部疼痛、膝關節痠痛或腰背不適;活動中容易發生足踝扭傷、耐力下降。很多人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不耐走了,其實這些症狀並非老化,而是與足部承重結構及鞋墊支撐系統有關。尤其許多民眾常誤會「有軟墊就是好鞋墊」,其實一般市售鞋墊無法針對個人足型設計,往往難以提供足夠支撐或壓力分散,反而讓原本局部的腳痛變成全身連鎖疼痛,越穿越傷。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7日
潮健康/編輯部
炎夏將至,不少人想趁季節轉換之時換個新髮型,以便於整理與梳洗。余朱青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要讓髮型亮麗好看,前提是需要有個健康的髮質,梳理後的造型也會更加好看。若希望自己能有一頭健康柔亮的頭髮,其中的關鍵就是「飲食」。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5日
照護線上
一位60歲的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 10.2%,已進入第三期慢性腎臟病,尿蛋白指數偏高。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副院長莊宗芳醫師指出:「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調整治療策略,將其中一種降血糖藥物更換為具有腎臟保護作用的排糖藥(SGLT2抑制劑)。」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1日
郭美懿
許多女性對「巧克力囊腫」、「黃體囊腫」並不陌生,這些都是臨床上常見的良性瘤,一旦囊腫直徑達5公分以上,就需評估是否進一步處理。但新北一名女子2年半前發現卵巢上有一顆5公分大腫瘤,因無疼痛感且生活忙碌,一直拖到卵巢腫瘤大如西瓜、重達15公斤才處理。 醫師提醒,「不是每一次肚子痛都只是小事,有時是卵巢在大聲求救!」女性若出現反覆性下腹痛、悶脹感、排尿異常或月經不規則等症狀,應提高警覺並尋求婦科專業評估。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1日
郭美懿整理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病人經常面臨皮膚乾燥、紅腫、劇烈搔癢及脫屑等困擾,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莫大壓力。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患者為求「根治」求助各種偏方,包括食療、補充營養品、中草藥、精油等另類療法,甚至去改名、放血、捐棺、整理本命樹等。但這些「偏方」所費不貲,甚至有人花百萬能無效果,徒增失望與經濟負擔。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9日
NOW健康
膝蓋是人體最重要、最常使用的關節之一,每天承受著來自走路、上下樓梯、久站甚至運動時的重量與衝擊。而覆蓋在膝關節骨頭末端的軟骨,就像一層「天然的避震墊」,能幫助吸收震盪、減少摩擦,讓膝蓋活動更順暢、靈活不痛,當膝關節出現疼痛、活動受限或走路有「喀喀」聲時,應警覺可能是軟骨退化或受損。一旦膝蓋受損將影響日常行動,並加速膝關節退化。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9日
NOW健康
夏季高溫與強烈紫外線,讓不少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避暑,卻加劇乾眼症患者的症狀。此時若使用標榜「涼感」的眼藥水,試圖緩解乾澀症狀,反而可能使病情惡化。双眼明眼科診所梁萓庭醫師提醒,若角膜已受傷,再使用含薄荷醇等刺激性成分的眼藥水,將不利於眼表傷口修復。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8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很多人常以為「睡不好」是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其實白天嗜睡、記憶力下降、情緒起伏等看似老化的徵兆,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表現。台北一位90歲奶奶因白天反應遲緩、夜間走動不安,甚至喊不出孫子的名字,被家人安排作失智症評估,結果意外發現她罹患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數週後白天精神改善,還可以打麻將,把記憶「睡」回來!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8日
NOW健康
大家都知道,肥胖會增加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而這些疾病又會進一步導致心臟病。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肥胖本身不僅僅是心臟問題的「幫凶」,過高的體重可能會直接對心肌造成傷害甚至心衰竭。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8日
NOW健康
炎炎夏日,高溫引起的脫水不只會導致中暑,更可能增加腦中風的風險!醫師指出,雖然許多人以為腦中風好發於冬天,但台灣臨床觀察顯示,腦中風在夏季與冬季的發作比例並無明顯差異。特別是年輕族群,若輕忽三高的潛在危機,恐致腦中風猝不及防。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5日
郭美懿整理
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24年「蓄意自我傷害」暌違14年再度進榜國人十大死因。數據顯示,去年有4,062人因自殺身亡,其中青壯年族群的自殺死亡率創歷史新高,但仍以65歲以上族群居各年齡層之冠。 精神科醫師洪敬倫提醒,許多輕生個案在行動之前,早已留下蛛絲馬跡,卻常被誤解或忽略。此外,憂鬱症患者往往有一些心理慣性,像是過度體貼、求助內疚,甚至以幽默或客套語掩蓋心情,這些其實都是需要家屬、朋友多加留意的警訊。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3日
蔡佳伶整理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萬2千人因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就醫,年齡越大發病風險越高。疾管署指出,台灣每3人中就有1人一生可能罹患一次。 帶狀皰疹源自水痘病毒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壓力過大或有慢性病時容易復發,引起紅疹、水泡與神經痛,發作時如火燒、電擊,且傷口會有灼燒感,甚至連碰到衣服或被風吹到都會痛,痊癒後還會留下長期的抽痛、麻痺、刺癢。 醫師建議,50歲以上或高風險族群可考慮自費接種疫苗預防。目前有兩種疫苗可選:減毒活性疫苗(伏帶疹)與重組型疫苗(欣剋疹),效果與適用族群不同。而全台共12縣市提供公費補助,資格條件、準備文件、補助金額一次看懂。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2日
郭美懿整理
55歲的張先生常開車返鄉,某次夜間駕駛時,發現對向車燈刺眼、視線模糊,甚至錯過交流道,原以為是老花加重,檢查後才驚覺是「核硬化性白內障」。接受手術植入人工水晶體後,他的視力明顯改善,不僅能安心駕駛,也重拾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2日
照護線上
編按:自107年起,國健署已推動全國國中女生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今年9月起,接種範圍將擴大至國中男生,台灣是東亞第一個讓男孩接種HPV疫苗國家,此次受惠人數總計超過20萬,呼籲民眾把握時機完成疫苗接種,以強化防癌保護力。 HPV病毒除了可能引起菜花與子宮頸癌,也會導致男性口腔癌、外生殖器癌及肛門癌,因此男女接種都能提供保護。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