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籠罩「危險級紫外線」下!曝曬「數分鐘」皮膚就受傷…室內、陰天要防曬?不想白擦這樣做

戶外籠罩「危險級紫外線」下!曝曬「數分鐘」皮膚就受傷…室內、陰天要防曬?不想白擦這樣做

近日各地高溫炎熱,不僅氣象署頻發可能連續出現36℃高溫的橙色燈號,氣象專家也提醒正午前後4小時紫外線最強,有機會達到過量、甚至「危險等級」,曝曬數分鐘之內,皮膚就可能受傷。

 

台灣四周臨海,午後又容易降雨,大家以為下過雨會比較涼快,其實反因空氣潮濕而更顯悶熱,去(2024)年平均氣溫就創下現代紀錄以來最高,而今年高溫趨勢更十分明顯,衛福部統計今年5月因熱傷害就醫人次,就比去年增加6成之多。

 

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表示,一般人以為只要避免戶外活動就好,但若室內濕度高、空氣不流通,也可能造成危險。尤其當外界溫度高達32度、甚至38度時,若濕度高於60%至70%,會使得人體的散熱機制受到影響,導致體內無法有效散熱,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更高,使熱指數增加。

 

不僅高溫使熱傷害危機大增,氣象專家林得恩粉專「林老師氣象站」也在日前發文提醒,正午前後早上10時至下午14時的紫外線最強,其中11時到13時更是高峰期,有機會達到過量,甚至危險等級,「曝曬數分鐘內,皮膚就可能受傷」,外出最好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確保安全。

 

紫外線包含UVA、UVB兩種:

 

●UVA能夠穿透至深層肌膚,破壞肌膚組織,造成肌膚老化、皺紋、彈性下降,且陰天、室內同樣存在;

 

●UVB則是造成急性曬傷、色素沉澱成曬斑的主要原因,短時間曝曬可能曬紅、曬傷皮膚,長期曝曬則可能造成光老化、皮膚癌。

 

 

室內、陰天同樣不能忽視防曬

 

許多人以為只有在烈日當空下才需要防曬,但其實即使在陰天或室內,紫外線仍然存在,且同樣會對肌膚造成傷害。

 

臺北榮民總醫院臺東分院醫美健檢中心護理長姜貞竹提醒,春夏季節的紫外線穿透力遠高於冬天,加上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3C產品,藍光的曝曬也會加速肌膚老化與色素沉澱。

 

對此,做好「保濕、修復、防曬」三大保養關鍵,選用含玻尿酸、神經醯胺等成分的溫和保濕產品,並搭配舒緩成分如洋甘菊、蘆薈、綠茶等,可以有效減緩換季時肌膚的乾荒與過敏狀況。

 

防曬不是塗一次就好

 

防曬乳絕非萬靈丹,邱品齊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邱品齊指出,防曬的完整保護還需搭配穿戴遮陽衣物、寬邊帽和太陽眼鏡,盡量選擇陰涼處行走,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3點的強烈紫外線直射。

 

此外,防曬乳也不是塗一次就能終日防護,因為汗水、擦拭和流動都會讓防曬產品流失,尤其進行游泳、登山等戶外活動時,建議每隔1~2小時補擦,維持防曬效果。高壓噴霧型防曬產品方便,但使用時應避免直接噴臉,並保持一定距離,減少吸入微粒或引發皮膚凍傷的風險。

 

邱品齊也破解大眾迷思,基本上,不管是吸收紫外線的化學性防曬成分,或是反射紫外線的物理防曬成分,都是「擦了就有用」,不會因為成分有異,更不需要經過一段吸收時間,「畢竟防曬產品也不會自己倒數半小時或15分鐘。」

 

▲使用防曬噴霧時避免直接噴臉,並保持一定距離,減少吸入微粒或引發皮膚凍傷的風險。

 

挑選防曬品三大指標,防護更全面

 

除了常見的SPF與PA/PPD防曬係數外,邱品齊認為提醒,挑選防曬產品時還應關注「臨界波長」、「BOOTS星號」,以及是否具備「UVA圈號」這三個關鍵指標。

 

臨界波長越長(建議370奈米以上)表示防護範圍越廣,BOOTS星號評估防曬均勻度,星數越多防護越均衡,有UVA圈號的產品則證明對UVA有良好防護,能有效減緩皮膚老化與斑點產生。

 

邱品齊建議,尤其在台灣夏季,建議選擇SPF30以上、PA+++以上,並符合上述指標的防曬產品,提升防護效果。

 

對民眾來說,最重要的仍是選擇防護力足夠、適合自身膚質與活動需求的防曬品。防曬的首要目的是保護肌膚遠離紫外線帶來的傷害,不論戶外、陰天還是室內,做好全方位的防曬,才能真正守護健康。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