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花東安心老去,無奈面臨4現實問題
擁有2.3萬成員的公開社團「我在池上Long Stay的日子~淑如好棒棒,我的生活日記」版主表示,她在台東池上、花蓮東里長住1年,晨光總是透過稻浪向她道早安,晚霞又在山與海之間為她送行,生活悠閒愜意。
她本來以為,這樣的風景與人情足以支撐餘生生活,甚至真心想把日子種在山海之間,安心在此老去,卻仍不敵現實景況,因此決定將自己親身遇到的幾個問題,分享給想要移居花東的人參考。
1、交通問題
花東公路測速密集,包括台9線及台11線幾乎全線測速,長途開車的壓力非常大。且花東天然災害頻繁,包括地震、颱風或豪雨,常導致北迴、南橫、南迴公路中斷,淪為孤島,易有孤立無援的感覺。
2、生活成本偏高
大家以為花東偏鄉物價低廉,其實反而比西部高,即使是農產品也不例外;除非完全自給自足,否則日常採買和外食,都比西部生活有更高的支出。網友透露,她自己後來靠網購降低日用品開銷,但也意味著在地消費減少,推升商家成本、價格更難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3、租屋困難與價格上漲
花東房源比想像中稀少,但需求又大,讓真正合適的房子不好找。她曾遇過不肖房東在收訂金後竟臨時附加條件,甚至有人開價3萬元,理由只是「反正你負擔得起」。
4、醫療資源不足
網友指出,花東醫資源相對缺乏,專科和醫療器械都有限,常需要跨鎮或跨縣就醫。例如池上沒有耳鼻喉科,只能跑到玉里、甚至花蓮市;婦科更是稀缺,有時必須開車1小時以上到台東市就診。而大醫院的科別也不全,部分科別每週僅看診1至2天。
網友認為,花東依然是她心中美麗所在,可是一旦從「旅行者」變成「長住者」,現實條件就必須仔細衡量。
搬到鄉下享慢活,「過日子」卻得經營
對此,有在地業者表示,許多人對東部抱持稻浪翻滾、蔚藍海岸、優閒生活的印象,殊不知生活不是「觀光」,在花東過日子是需要被經營的。點出移居花東,必須體認花東人口少、資源相對欠缺,「想過得好,要嘛願意花錢,要嘛有自己動手的能力。」
但另一方面,也因人心單純,居民更熱情友善,「彼此的日子是靠互相照應過的」。也強調較高的物價、較慢的生活節奏,換來乾淨健康的空氣、香甜清澈的山泉水,「這些在都市再有錢也不一定能擁有。」
不過對退休族來說,移居鄉下享受慢活或許是夢想,卻也不能不納入現實考量。
《好房網News》曾報導有對夫妻2017年退休,決定從台北搬到花蓮住,當時因兩人已年過65歲,高齡貸款不易,乾脆以500多萬元現金買下一間中古華廈。
只是夫妻倆移居花蓮才發現,當地醫療資源不足,甚至得回台北就診,且沒多久就遇到0206地震,讓他們決定搬回台北淡水買房。不過因購入花蓮華廈的時機點正逢房市高點,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解套。
專家提醒,買房需求仍講究便捷、宜居性,即便是退休族也必須審慎評估養生宅的機能條件。
退休遷居考量地點機能,以「不開車」為優選
消基會董事暨房委會委員張欣民則表示,地點決定了房價,也決定生活機能,對於退休長者來說,生活便利性及醫療院所的遠近相當重要。再者,安全性不可少,退休後房子不用太大,夠住即可,較適合有警衛、門禁、中庭、電梯、無障礙空間等社區型的物件。
另外也要考量,年長者移居花東,公共交通可能沒有都會區來得方便,少了班次頻繁的捷運、公車,恐怕得靠汽車或機車代步,這對許多不會開車、騎車的天龍國人來說,恐怕也是另一個挑戰。
還有,即使本來有駕照,也必須評估高齡駕駛的安全性,甚至因為生病無法再開車,未來搭計程車移動等費用都是另一筆開銷,應盡量以「不開車/騎車過生活」的地點為遷居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