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動作害「聽小骨被吃掉」,她單耳無聲40多年!北榮最新手術重建,費用比裝助聽器還便宜

常見動作害「聽小骨被吃掉」,她單耳無聲40多年!北榮最新手術重建,費用比裝助聽器還便宜

▲圖/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中耳炎常發生於8歲以下兒童,症狀包括耳朵疼痛、聽力下降、耳鳴等,許多人以為只是一時不舒服,中耳炎痊癒之後就會恢復如常,但若反覆感染中耳炎,也可能導致「聽小骨被吃掉」、影響甚至喪失聽力。台北一位63歲女性就因為童年挖耳朵不慎導致中耳炎,此後反覆感染使得喪失右耳聽力,與人交談常得「360度旋轉」找尋聲音來源,幸而靠微創手術重建聽力,世界不再只有「單聲道」。

 

63歲的Amy年幼時因為母親幫她挖耳朵,不慎造成中耳炎,只要感冒、免疫力下降,甚至是洗髮時耳朵不小心進水,右耳就會反覆流膿發炎,多次就醫都不見效。她苦笑說,當年醫療知識不發達,「既然看過醫生都沒辦法,那就放著,說不定會自己好!」

 

童年挖耳朵致中耳炎,世界變「單聲道」

 

沒想到長期中耳炎導致她的耳膜下陷形成「膽脂瘤」,逐漸「吃掉」聽小骨,「每發炎一次,就造成傷害,慢慢慢慢…聽力就越來越差了!」雖然成長過程中已習慣仰賴左耳去聽聲音,但與人溝通時「沒有方向感」,「常常人家叫我,我要旋轉360度才知道人在哪裡。」

 

她說,因為有一耳聽力正常,生活上沒有太大問題,除了偶而因為聽不清楚,講話比較大聲、或乾脆點頭微笑之外,熟識的朋友都曉得要站在她左邊講話。好友梁太太則形容,「她老公玩音響,買了很貴的喇叭,但她享受不到,聽到的都只是單聲道!」

 

Amy直言,人隨著老化,就算是正常耳朵也會出現退化,有一回與朋友同車,「每個聲音我都聽到,但我分辨不出來講什麼內容?」這樣的情況頻繁出現,甚至讓她疑心:是不是聽力正常的左耳也有問題?還因此特別到醫學中心檢查。

 

▲63歲的Amy在經歷單耳無聲40多年後,選擇開刀恢復「雙聲道」。她說,人生就該追求活得更美好,「如果能讓明天更好,我願意嘗試。」(圖/Amy提供)

 

最新微創手術可重建聽力

 

當時醫師曾建議,可以嘗試配戴助聽器,但好的助聽器所費不貲,對聽小骨缺損的她來說也無太大幫助。直到網路搜尋「聽損」關鍵字時,發現國內有醫師利用微創手術治療慢性中耳炎,有機會重建聽力。

 

台北榮總耳鼻喉科部醫師杜宗陽表示,慢性中耳炎病患因為耳膜發炎破裂無法癒合,外來的細菌入侵中耳表皮繁殖生長而發炎流膿,一再反覆感染,會破壞耳膜及中耳的聽小骨鏈,使聽力變差,這在氣候潮濕的台灣、以及耳咽管功能不好的人身上並不罕見。

 

他解釋,正常聽覺傳導來自於外界音源透過耳道,經過耳膜放大,再由鎚骨、鉆骨及鐙骨組成的聽小骨進入耳蝸,其中負責聲波震動傳遞音源至內耳的,就是聽小骨中的鐙骨。但中耳腔長期感染發炎,會產生鐙骨足板及內耳圓窗相接處鈣化及骨化,導致鐙骨足板硬化,無法將耳膜接收到的能量傳入內耳,所以就算重建聽小骨,聽力也無法改善多少。

 

而新的作法是把僅米粒大小的鐙骨足板移除三分之一,將內耳打開,再以人工聽小骨或耳殼軟骨,取代人工活塞,就能順利將耳膜震動能量經由人造植入物或軟骨傳入鐙骨足板開窗處進入內耳。

 

▲北榮耳鼻喉科名醫杜宗陽在僅米粒大小的鐙骨足板上打洞,重建聽小骨功能,為患者挽救聽力。(圖/郭美懿攝)

 

以Amy的狀況來說,原本兩耳聽力相差65分貝,但術後1個月就已進步到只差20分貝。而親身體驗手術前後差異,Amy指著好友笑說:「她那天叫我,我就直接反應,『定位』很準,連聽到的音質也不一樣了!」

 

杜宗陽經手的另一個個案,是天先性聽小骨異常的小朋友,當時檢查發現他的聽力神經正常,卻因為骨傳達功能不佳,必須配戴助聽器,對一個才國小3~4年級的孩子來說,不僅生活不便,還因此自信心低落。杜宗陽透過微創手術在患者的鐙骨足板挖一個小洞,置入軟組織,術後聽力大幅提昇,不必再戴助聽器,「對小孩子來說差很多!」

 

手術無法改善老化聽損,日常就要護聽力

 

杜宗陽進一步說明,傳統顯微鏡手術會從耳後切開,住院時間較長,且疼痛感明顯;而榮總研發經耳道方式進行微創性顯微手術來治療,除了傷口小、可減少住院日數,也能降低止痛藥物的使用量。

 

不過,手術前提是患者的中耳條件良好,且手術後仍有2%可能出現聽力喪失或暈眩、顏面神經麻痺等風險,因此近4年來北榮也僅施行20~30例。此外,手術無法改善神經性聽力障礙,所以老化或環境因素導致的重聽並不適用,此時只能依個人聽力喪失的程度跟經濟狀況,尋找適合自己的助聽器。

 

杜宗陽坦言,好的助聽器可能一副就要30多萬元,但能自動辨識人聲並放大,同時減少背景噪音,反觀較低價的助聽器「聲音都放大了,但還是聽不清楚。3萬元的助聽器跟30萬的助聽器確實有差,但是每個人條件不一樣,所以能夠戴好的當然戴好的。」

 

至於一般人該如何保護聽力?「我們其實不太建議戴耳機,因為聲音是直接從耳道到耳膜,離耳朵太近了!尤其耳機的聲音可以放很大,他們慢慢習慣就越放越大,越聽越舒服,但對聽力都是一個傷害。」

 

此外,有些人使用降噪耳機來減少外界干擾、集中精神,但原本噪音是可以部份被耳膜反射,再從外耳道散逸,卻因為耳機罩上或塞住後只能往耳膜跑,還因為降噪耳機聆聽音樂的效果很好,戴久反而影響到聽力。杜宗陽強調,真正能保護耳朵的是工業用的「防護隔音耳罩」,才能真正阻絕噪音。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