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後明明不缺錢,卻總「窮緊張」!心理師揭「金錢焦慮」陷阱:關鍵不是錢,而是掌控感

中年後明明不缺錢,卻總「窮緊張」!心理師揭「金錢焦慮」陷阱:關鍵不是錢,而是掌控感

自從堂姐家買了特斯拉之後,阿娟看先生愈看愈礙眼,覺得家裡什麼都不如人,他卻一副從從容容、悠悠哉哉,憋在心裡想要罵他一聲沒出息。

阿娟理智上知道家裡財務沒問題,但她就是無法停止煩惱錢的問題,尤其過了中年之後焦慮愈來愈嚴重,生活看似安穩但實際上並不舒坦。

中年人的金錢焦慮,不單單是口袋多深多淺這麼簡單,它牽涉到內心更深之處,那些關於「我是誰」等終極的生存焦慮議題。

 

價值觀顯露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觀察身邊的人,概括可區分4個主要態度:

 

●金錢為王:相信有錢才有力量,錢就是身分代表。

 

●金錢迴避:不愛處理財務問題,不主動看帳單、不記帳、不談薪水、不借貸、不投資,但容易拖延帳單,只想「順其自然」,信奉有多少,花多少。

 

●金錢謹慎:謹慎處理金錢問題,「一個錢打九個結」堅持錢要花在刀口上,重儲蓄,重視未來更甚於現在。

 

●金錢享樂:講究品質、注重「有沒有爽到」,愛面子,重享受、偶而衝動消費。

 

不管是哪一態度類型,到中年時都會碰觸到「這輩子就這樣了?」的大哉問。

 

如果對當下生活滿意,能坦然面對這個答案,就不構成問題。如果是內在有所不滿,那外在的條件豐盈與否,都無法真正填補那個空洞。

 

對錢的態度,藏著不安

 

人對金錢的態度,年輕時就有雛形,但隨著年紀增加,原有特質被放大:

 

● 把金錢當成是身分象徵的人,攀比他人的成就,恐懼自己比輸了,不被當一回事,害怕自己沒有價值,錢在生活中的權重被加重。

 

● 對未來焦慮的人,隨著身心漸衰,未來越不可控,越想抓緊能夠控制的部分,而金錢就是最具體的控制工具。

 

● 迴避金錢和享樂型的人,錯過累積財務成果,讓現實的壓力更大。

 

尤其,曾經歷過金錢不安經驗的人,如父母為錢吵架、負債、過度吝嗇、用錢無度等,這些早期經驗累積的情緒,讓他們在日後遇到和金錢相關的問題,一旦出現類似線索時,舊有的焦慮記憶會被重新勾動。

 

 

金錢就是權力

 

阿娟成長過程,父母總是為錢吵架,媽媽嘲諷父親讓家人「窮到連鬼都怕」。

 

後來家裡經濟改善,但爸爸總認為「沒有錢,什麼都是假的」,常罵孩子們「要花我的血汗錢,花到什麼時候?」

 

無形之中,阿娟學到了「金錢就是權力」,有錢說話才會大聲,才有存在的價值。

 

現在阿娟來到父母當年財務衝突最激烈的年齡,本來就怕沒錢會被瞧不起的心情更常出現,不想再碰觸那種低自尊、丟臉的感受,理智上知道狀況不糟,但舊有的金錢記憶常來翻攪,情緒上仍難以放鬆。

 

對於內在的焦慮,阿娟自己也說不清楚;來自不同成長經驗的先生,就更無法理解太太的「窮緊張」。

 

先生愈是一派輕鬆,就愈激起阿娟的不安,而這不安變成對他的無名火,畢竟生氣的感覺是比較容易散發出來。

 

具體面對金錢,才能重拾掌控感

 

金錢焦慮的核心是失去控制感,建議透過自我對話與練習,取回生活的控制感,降低焦慮:

 

● 確切釐清自己的現實財務狀況

 

藉由自我提問,釐清現實的問題;

 

「我現在有多少財產?(或負債)」

 

「我想過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在現在與理想的財務數字之間,還差多少錢?」

 

「我有什麼方式可以補足理想與現實財務之間的差額?」

 

當你不清楚自己到底「缺少」多少金額時,匱乏的感覺會被無限放大,數字愈具體,愈能讓人心中有譜,自己要面對的是什麼。

 

 

● 減少比較,從「賺取」改為「分配」心態

 

「有錢」、「沒錢」是被比較出來的,人比人氣死人,減少向外看他人的多寡,專注在自己身上。

 

當感受到焦慮時,把目光從自己「還缺少的」,轉為點數「已經擁有的」。

 

作家老黑曾提過,中年之後對財務的態度應該從「賺取」改為「分配」,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

 

盤點擁有的,並決定如何使用,這種態度讓人可具體計畫執行自己的想要,減少無謂的內耗。

 

● 重新審視成功的定義

 

藉由自我對話,了解自己真正在乎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沒有錢的壓力,我的成功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人生中有哪些開心的時刻,那些時刻是什麼帶來的?」

 

「我有什麼具體想要的目標嗎?這個目標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期待?」

 

藉由不斷地自我對話和練習,撥開金錢的表象,直視並滿足內在需求,在這循序漸進的過程,降低金錢焦慮同時也讓自己更完整。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