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以上骨鬆人口,女性占8成
今年3月起,健保擴大給付骨鬆藥物,病患有骨折風險,不必等到發生骨折就能用藥。已骨折的病患,不必等到大骨骨折,周邊骨發生骨折後也可使用,降低失能、死亡的風險,預計13萬人受惠。
人口老化進程加速,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骨鬆,其中女性占8成,每3人就有1人,男性則是每5人就有1人。今年3月起,健保擴大給付骨鬆藥物,病患有骨折風險,不必等到發生骨折就能用藥。已骨折的病患,不必等到大骨骨折,周邊骨發生骨折後也可使用,降低失能、死亡的風險,預計13萬人受惠。
骨折前預防
骨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多數患者毫無症狀,往往因不小心跌倒而發生骨折時,才發現早已罹患骨鬆。骨折不只是疼痛,更可能帶來失能與生命威脅。髖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近2成,3成患者將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居。此外,看似輕微的跌倒造成手腕骨折或上臂骨折,亦為骨鬆的重要發生指標。
今年3月1日起,健保署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標誌著我國從「骨折後治療」走向「骨折前預防」的新里程碑。
延伸閱讀:
日曬能補充,為什麼6成台灣人「維他命D不足」?4大NG觀念害骨鬆、肌無力,增糖尿病風險
骨疏預防治療,13萬人受惠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很多長者因骨質疏鬆,意外骨折後失能。健保署參考國際治療指引、國內學會的建議,擴大對於骨質疏鬆藥物的給付規定。有骨質疏鬆,同時合併有高骨折風險的病人,不用等到發生骨折,就可先用藥;已骨折的病人,也不用等到主要的大骨骨折,在周邊骨骨折後也可以使用,適用對象約13萬人,一年健保支出8.65億。
石崇良指出,健保擴大給付後,骨疏治療不再是從「發生骨折後」才開始,更能擴大對民眾骨骼健康的保護,有效提升骨密度,降低骨鬆性骨折風險,並期能降低後續醫療與社會成本。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表示,骨密度在25歲左右達到高峰,40歲後逐年減少,特別是50歲以上停經後婦女、70歲以上男性,骨質流失更為嚴重。
骨鬆性骨折常見部位,有手腕、脊椎骨折、髖部、上臂。除年長者外,有骨折病史、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駝背、變矮超過4公分、站立直視前方時後腦沒辦法貼到牆者也應注意,及早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骨密度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
※本文授權自中時新聞網,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