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入夏,泌尿科門診裡總是有不少因為「水喝太少」而掛病號的病人。彰化秀傳醫院泌尿科醫師温晨越表示,泌尿科最常見的兩大問題是「泌尿道感染」和「泌尿道結石」,而這兩者的共同源頭,常常就是「水分攝取不足」。有些人是因為忙碌工作整天沒喝幾口水,也有人為了減少上廁所次數而刻意不喝水,結果導致泌尿系統問題接踵而來。
少喝水又憋尿「細菌逆行到腎臟」
「泌尿道感染,是夏天常見卻容易忽略的問題。」温晨越指出,最近有一位30出頭的女性上班族,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水喝得不多,還常憋尿。某天突然出現頻尿、尿急、排尿灼熱等不適,檢查發現是膀胱發炎,細菌甚至已經逆行感染到腎臟,演變成腎盂腎炎。
還有一位50多歲的男性,長期從事戶外勞動,卻很少喝水。有天半夜,他因為腰部劇痛,痛到滿地打滾,送到急診才發現是結石卡在輸尿管,這樣的情況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腎臟功能受損。
「隨著氣溫升高,身體會大量出汗、水分流失地很快,尿量就會減少,讓膀胱的細菌更容易滋生、無法排出。」温晨越進一步表示,泌尿道感染的發生,和體內細菌無法順利排出有關,當細菌進入膀胱時,若沒有足夠的尿液頻繁排出,細菌就容易滋生,破壞黏膜,進一步引發感染。
尿液中本來就含有鈣、草酸、尿酸等晶體成分,而水分不足會讓這些物質濃度升高,身體水分又經由汗水大量流失,尿液變濃,更容易讓這些成分結晶、形成結石,這也是為什麼夏季是結石病人的高峰期。
▲圖/好食課提供。
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包括:
●排尿時有灼熱感
●頻尿,但尿量很少
●尿尿有異味,且顏色很深
溫晨越提醒,一旦出現上述狀況,就該儘速就醫,尤其要注意如果有「腰痛、發燒」等狀況,恐怕就是感染已經進展到腎臟、甚至是血液,變成敗血症!
尿色越深表示「水喝不夠」
温晨越說,對於較小的結石,通常會採取保守治療,鼓勵病人多喝水、多運動,像是跳繩或上下樓梯,加速結石的排出;同時搭配藥物放鬆輸尿管,幫助把膀胱裡的細菌或石頭沖刷出去。
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效,就會進一步安排體外震波碎石,將結石震碎成沙狀,再隨尿液排出體外。嚴重的人,像是結石堵塞、引發感染,甚至影響腎功能的情況,則需透過內視鏡手術,從尿道進入膀胱、再進到輸尿管,將結石直接夾出。
温晨越強調,「多喝水」是預防泌尿道疾病的最佳良藥,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攝取2000c.c.水分,尤其在氣溫高、活動多、出汗多的情況下,更應主動補水。觀察尿液顏色也是自我監測的小撇步,越清澈越好,顏色越深表示水喝不夠。
他說,保持良好水分攝取,不僅能預防泌尿道感染,還能大幅降低結石風險。別等到腰痛難耐、尿尿灼熱才想到喝水,日常小小的習慣,正是守護泌尿系統健康的第一步。
1天到底該喝多少水?醫推「最佳算式」
不過也會有人質疑,如果天氣不熱、沒流汗、沒運動,一樣要喝到這麼多水嗎?到底喝多少才夠?營養師平台「好食課」提出觀點表示,據美國農業部建議,成年男女每天應分別攝取3700與2700毫升的「總水量」;至於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則建議分別為2500與2000毫升。
所謂「總水量」就包括:茶、湯、果汁、嗜好性飲料、咖啡、酒精等等液體都算,但仍以「白開水與無糖飲品」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也有營養學家、醫師提出簡單算式:
每公斤體重*30毫升=1天所需要的水量。
若女生以50公斤、男生70公斤計算,一天大概要攝取1500與2100毫升的液態水。
而年長者的口渴敏感度下降、身體保水量降低,若服用利尿劑、部分降血壓藥物等藥物,更容易出現脫水現象。因此,照顧者務必提醒長輩要定時定量的喝水,或是多吃含水量較高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湯、粥等來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