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意就是收租金!他持有3種資產:投資做得好,脫貧轉富;投資做不好,怎麼做都『死』

最好的生意就是收租金!他持有3種資產:投資做得好,脫貧轉富;投資做不好,怎麼做都『死』

王中江 1975 年生屬兔 摩羯座、浙江江山人

從事行業:投資管理、資產配置

年銷售額:數千萬元

創業時間: 17 年

創業資金: 20 萬元

 

人生就像滾雪球……

 

我在一個浙西小城的鄉下長大,頂多算是個小鎮青年。家裡也沒什麼人是拿固定薪水的,加上浙江人骨子裡的創業文化,我心目中從來沒有「鐵飯碗」這種概念,找個地方上班,等別人發薪水?這種事是不存在的,一切都要靠自己。

 

「我相信Nothing is impossible」

 


記憶中,我好像從沒有想過長大要做什麼,唯一幸運的就是一直很會讀書,無意中搭上了讀書改變命運的列車。高中畢業後因為成績一直不錯,我很幸運保送進浙江大學電腦系。當年有四大科系最熱門:資訊、通信、金融、外貿,全是目前發展得很好的科系。身為一個小鎮青年,我考慮的是要有一技之長,畢業後好找工作,於是就選了資訊。到了大二,發覺電腦不是我的菜,但也不知道真正的興趣在哪裡。

 

我讀了很多歷史文化類的書,也參加很多社團,比如雜誌社和學生會。我從來不怕新鮮事物,腦中沒有框架限制,這點可能和家庭遺傳有關,天生樂觀,相信nothing is impossible(沒什麼是不可能的)。


說實話,我大學四年似乎沒有什麼收穫,雖然讀的是資訊科系,但其實沒有真正理解電腦和網路,也沒有在這個領域發展的長遠打算。畢業時,剛好上海貝爾做行動通信的子公司來學校招聘,我入選了。當年我們科系一流的學生都去考研究所或出國留學,我只能算二流吧,一流的走了,二流的留下來,機會就輪到我了。有時回頭一想,人生就像滾雪球,滾到哪裡算哪裡。


「把投機生意當成20年的生意去做,會把自己『搞死』」


我入職工程部,負責做專案,經常需要到外地出差,有高額補助,一天的補助將近600元。一個月加上薪水差不多能拿到快8萬元,在那個時候,這樣的待遇算是很優渥了。按照那時的房價,一個月薪水就可以買好幾平方公尺。但參加培訓後分發部門時,公司說財務部要找個懂電腦的,負責資訊系統,我毫不猶豫就選擇去財務部,負責企業管理系統開發與運作維護。財務部的收入比不上工程部,印象中一開始一個月大概有2萬元,我覺得也沒什麼,一起來上海的同學繼續做專案,而我天天上班拿死薪水。

 

後來我讀MBA時看了一本書叫《職業錨》。給你幾個機會選擇的時候,你不管有意無意都會選的行業和工作,就是你的興趣所在,也就是你的職業錨。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可能真的和技術沒有太多緣分。在貝爾工作的幾年都平平淡淡的,一家為我們服務的諮詢公司說有間客戶要徵人,問我要不要去試一下,這是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公司叫諾爾,想要找個亞太地區資訊系統的負責人。諾爾是做噴繪機的,當年的噴繪機簡直是「印鈔機」,利潤很高。當時我主要在財務部負責IT,既然做資訊系統,就覺得還是應該去IT部門,於是我去了諾爾。

 

由於我的直屬主管在以色列,因此我也認識了很多猶太人,大家相處得很愉快,沒想到多年後我會在美國和猶太人做生意,這是之後的事了。在諾爾做了差不多3年,雖然身處IT部門,但整體而言我覺得自己對公司的發展作用不是很大,潛意識中還是希望去到能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重要工作的地方。 SARS爆發時,我剛好在香港工作,買了張機票就飛回來,也順勢離開這家公司。

 

從諾爾離職後,我沒有急著找工作。有一次與高中室友聚會,大家都有點創業想法,結果一拍即合。 3個人,每人拿出大概20萬元成立公司,做軟體業務。那時手機簡訊很熱門,拿到資訊產業部的SP1牌照後,就可以透過行動服務商向使用者發送簡訊賺取服務費和訂閱費。我擔任公司的法人和總經理,在朋友的幫助下順利進入這個產業。

 

剛開始時,我們提供各式各樣的掌上型閱讀內容產品,很快就瞭解市場喜好:每日開心、天天猜謎、段子笑話,別看這些簡訊產品格調不高,但訂閱量很高,一則幾塊錢,城市底層用戶是最大的訂閱族群。公司也就七、八個人,一年有幾百萬的進帳。多年後回頭看才明白,生意有不同,有些生意講究機緣,希望週期短、投資小、見效快,做這種生意,創業者書讀得越多反而越有牽絆。

 

SP業務就是投機生意,黃金期也就幾年光景,但我們卻妄想把它做成百年老店,追求品牌、品質、真功夫什麼的,打法就不一樣、不適合。很多人都沒想清楚這個道理,「死」在這個上面。把一個兩、三年的投機生意當成20年的長期生意去做,會把自己「搞死」。


「從服務農民工人到白領,再到城市有產階級」


從統計資料看, SP業務2主要賺的是城市流動人口的錢。2005年我們開始拓展行業合作的業務,為婚姻仲介行業及理財行業提供技術支援。其中有個簡訊紅娘業務,與上海幾十家婚友社合作,我才發現原來社會上有這麼多人找不到對象,於是我們就投資做了婚戀交友網站。當時想得很美好,除了賺底層用戶的錢,還可以去賺白領的錢。但一做起來,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一個產業裡面龍蛇混雜,人性沒辦法用技術區分。 2007年底,砸進去720萬以後,我把網站轉手賣掉。

 

網路業務結束後,我休息了一段時間,也藉這個機會和家人去歐洲玩了快一個月。回來之後,接受原來簡訊業務合作夥伴的邀請,加入《理財周刊》旗下的理財網。一方面,雙方近幾年合作下來較能互相信任,另一方面是我覺得投資理財賺的是有錢人的錢,只要客戶有錢,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理財網原本的商業模式是做網路資訊服務,主要業務是廣告。從2008年開始,公司就在考慮嘗試新業務,從賣廣告擴展到幫客戶配置理財產品。由於《理財周刊》和理財網的品牌信譽以及多年客戶的累積,業務開展非常順利。2010年考慮到業務風險,《理財周刊》把協力廠商的理財業務獨立出來,成立極元投資,專注於協力廠商的理財服務,我和一部分同事就來到新公司。趕上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初期,前幾年做得很順利,最好的時候,一年能代銷十幾億的理財產品。當然,與其他同行不同的是,我們堅持只做正規金融機構的產品,所以在後面的行業大震盪中,我們存活了下來。


「投資做得好,脫貧轉富;投資做不好,怎麼做都是『死』」


幾年下來,我們逐步發現第三方理財業務其實很被動:好的金融產品不需要推薦,不好賣的產品不敢推薦,業務發展的主動權不在自己手裡。這麼多年的實踐也讓我們明白,在投資理財領域,投資做得好,成功脫貧;投資做不好,怎麼做都是「死」。核心是合規與投資,而不是人員與規模。

 

憑藉產業搭上趨勢發展的浪潮,我們完成三輪融資,並開始擴張,整體上是希望擺脫被動的代銷角色。公司在幾個方面佈局:拿到牌照,把內地的私募牌照、香港的保險/證券/外匯兌換牌照、開曼的基金管理牌照都拿下來;跨足金融科技,提供資產證券化服務,並專門做一家三板掛牌公司;進軍海外投資,在美國收購很多長租公寓項目,唯獨沒有做P2P3

 

其實當年P2P的鼻祖,即美國LendingClub的創始人來中國創業時我就接觸過,因此我多少有些瞭解。美國P2P的資金供應端是機構為主,借貸端是個人;但在中國邏輯就變了,資金端和資產端都是個人,這個風險就變得不可控。我心想,平時朋友找我借錢都還不出來,怎麼可能他在網路上填幾個表格就還得出來?

 

當然,如果事後諸葛, P2P在當時很新穎,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場革命,對傳統金融的革命,它吹響了革命的號角。很多人都很興奮紛紛跳進來,也許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想騙錢,而是想透過P2P抓住逆襲的機會。結果潮水退去,慘不忍睹。
 

「我的覺悟時刻,是放棄預測價格」


市場冷卻,我們也開始反思公司的發展方向,如何從全面出擊回到專業化的道路。如果是財富管理公司,就會靠銷售傭金賺錢。比如客戶買了1000萬元的金融產品,你只有收一點傭金,當客戶虧錢,就會一直追問你,但你並不是投資產品管理人,除了告訴客戶如何維護自身權益,根本沒有其他辦法;何況很多時候,銷售人員難免會推薦傭金高的產品給客戶。如果是資產管理公司,那就靠業績表現賺錢,但誰能保證穩賺不賠呢?

 

我們需要在當前的金融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為公司找出一條可以長期發展的活路。以前考慮靠牌照過舒服日子,但其本質是特許經營,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的一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要把戰略建立在不變的業務基礎上。」我覺得要想在這個產業做成百年老店,光靠牌照是不夠的,需要「賽道,牌照、人才」三合一,做長期確定性的生意。

 

投資是一件很簡單但不容易的事情。多少老股民天天看盤,但是賺錢了嗎?沒有。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資本市場是二階混沌的市場,市場走勢很難預測,連續預測正確的機率很低,透過預測市場來挑選時機,實際上是不斷降低投資獲勝的機率。我的覺悟時刻,是放棄預測價格,我不再賺漲跌的錢,不是不想賺而是賺不到。市場波動是無法控制的,但完全可以追求資產配置的長期確定收益。

 

「最好的生意就是收租金」


2020年元旦,我到井岡山參加一場研討會,內容結合近幾年的全民金融歷程,很受啟發。當年的P2P就是想取代傳統金融,恨不得在每個地方建立「根據地」,這是零和博弈。我們其實需要思考,如何在現有金融體系內做出增量的東西。最好的生意就是收租金,國家就是透過徵稅獲得財政收入。

 

結合我們多年來投資美國長租公寓的實際經驗,我們嘗試讓公司專注於做資產配置,為客戶尋找類租金收入的底層資產,進行組合配置。有資產的人不一定有錢,能有持續現金流的人才是真正有錢。我們投資的資產選擇遵循三大原則:

 

第一,底層資產永遠不會消失;第二,它可以產生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每年都能收到不菲的租金;第三,隨著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會越來越高,而且可以隨時變現。

 

 

「牛市輪流轉,租金日不落」


根據我們的邏輯,入選我們配置組合的都是有類租金收益的資產,主要有三種:

 

1、房地產:從2014年開始,我們與一間猶太家族辦公室合作,投資5000多套美國長租公寓。跟辦公大樓和工業物流地產相比,長租公寓是租金波動幅度最小、抗週期性最強的商業地產。

 

即便是在2001和2008年的兩次經濟危機期間,長租公寓的表現也堪稱優異,租金跌幅最小,反彈速度最快,上漲持續時間最長。對照一下,這類美元資產完全符合上面的三大原則:它看得見摸得著,不會憑空消失;平時有穩定的租金收入,而且可以隨時賣出變現;長期持有能夠對抗通脹,享有房產增值的收益。

 

2、股市:增值型指數產品。增值指數策略是一個純多頭4的策略。所謂指數增值,其實就是要讓你的投資比指數這匹「馬」漲得多又跌得少,其本質是獲得超過系統β5之外的超額收益α6。如果從證券投資的角度看,無非是一種策略,但如果從房地產的角度看,做增值型指數產品就是當股市裡面的房東。

 

我們負責設計和銷售,生產外包給券商。為什麼大家買房子不怕跌,但是一炒股票就怕跌呢?因為你買房子不會天天買賣,還能天天收租,你相信只要長期持有,房子就會升值。那為什麼炒股票就不能有同樣的心態呢?為什麼就不能做股市裡的房東呢?

 

3、數位資產:數位資產是全新的資產類別,也是我們看好的。我們長期持有比特幣,而且每年透過Staking 7獲取「幣生幣」的利息收益。

 

從傳統金融視角去理解數位貨幣並不容易。 2008年的經濟危機催化出比特幣。它是以分散式方法支援匿名使用的電子現金,獲得和流通方式不受任何個人和組織支配,完全是去中心化的非主權貨幣。川普的社群媒體帳號遭封鎖,美國散戶對抗華爾街而遭中斷網路服務,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其實讓更多人意識到去中心化的必要性。隨著人們對比特幣的認知和共識越來越強,它的價值會越來越高。

 

「認清自己的能力極限是一種解放」

 

查理‧蒙格曾說:「我們能成功,不是因為我們善於解決難題,而是因為我們善於遠離難題。 」我們只是在能力範圍內儘量找簡單的事做。大部分相信自己能戰勝市場和預測漲跌的人,都被這個市場消滅光了,能長期活下來且活得好的人,都是清楚認識自己的能力極限,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的人。我們的策略聽起來很簡單,但長期堅持不容易。簡單的事其實都不容易,因為大部分人不信,也不願意長期堅持。

 

「為什麼賺錢,賺的是什麼錢,還能不能繼續賺錢」,一個好的投資策略或管理人,必須能夠清楚回答這幾個問題,如果三分鐘講不清楚,基本上就沒戲唱了。

 

2021年1月8日,我發了一則動態: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在不經意中到來,只是很多人還沒有發現。


從某種角度看,與巴菲特相比,我更樂見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巴菲特在市場中玩的還是「搶蛋糕」的零和博弈,是存量;馬斯克則是創新創造,他在「做蛋糕」,是增量。市場上有三種人:投機者──不看基本面,追漲殺跌;投資者──看基本面,透過捕捉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差異來賺錢;最後是配置──一旦買入就不再賣出。我想當最後一種。

 

判斷一筆投資好不好有個標準,就是你晚上睡不睡得著。如果天天看行情和漲跌,不是太閒就是太慌。認清自己的能力極限是一種解放,同時我也體驗到其中的快樂。

 

以後我們會繼續去研究新的收租業務,讓公司的投資研究體系和產品體系更臻完善。管好自己的錢,管好公司的錢,管好客戶的錢,享受愉悅人生,足矣。

 

採訪手記


這次的採訪我像撿到了寶物一般,一回來就跟朋友說:「三個小時的談話,我感覺價值有八位數。」希望這篇文章能承載當時談話的含金量,新的時代悄然來臨,很多人毫無察覺。我很幸運能採訪到先知先覺的人,他把多年的投資心得全盤托出。每一個創業者都在全心全意地深耕一片領域,他們的故事其實是在引領我們打開認知邊界,突破思維局限。還是那句話:「我們對這個世界理解多少,才能獲得多少。」(王中江口述實錄完稿時間:2023 年秋)

 

註 1: SP 證是第二類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的簡稱。
註 2: SP 業務是指建立與行動網路直接連結的服務平台,為行動網增值電信業務的業務專項經營者,提供連接行動網路的服務,定位服務等各種增值服務的業務。
註 3: P2P 是英文 peer to peer lending(或 peer-to-peer)的縮寫,即點對點網路借款,是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會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的族群。
註 4:在股市裡,「多頭」指投資者預計股價將會上漲,於是趁低價時買進股票,待股票上漲至某一價位時再賣出,以獲取差額收益。
註 5:β,表現的是一檔股票或基金相對於市場基準價格變化的敏感度。β 值越高,價格波動的範圍就越大,可以被近似認為投資風險更高。
註 6:α,衡量的是投資組合或基金超過某個基準的投資回報。α 值越大,說明超額收益越高。
註 7:一種持幣生息的商業模式,即代幣持有者透過質押、投票、委託和鎖定代幣等行為獲取區塊獎勵及分紅等收益。說得淺白一點,就是一種持幣者「以幣生幣」的投資方式,類似於銀行的儲蓄生息。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那些創業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20位創業者的故事告訴你,這些道理不要等當了老闆才懂!》橙實文化出版,達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