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四檔ETF下市
今天看到新聞,今年出現第4檔下市的ETF了,ETF下市這件事,不少人感到驚訝!來提一下,以前我有認識的人也同樣遇到買ETF而下市的經歷。
前幾年疫情的時候,有一位剛退休不久的叔叔,是我媽的鄰居,住在家裡附近,退休後常在公園打太極,偶爾還會幫附近小孩免費補數學,是個勤儉、認真、對事情都有條理的那種人。
那時候他主動找我聊投資,說有一筆退休金想做「穩定規劃」,不求賺大錢,只想放著慢慢領息,他研究了一下,認為ETF比較符合現代人說的資產配置。
當時他給我看自己做的筆記本,都是滿滿的分析、比較表,是真的很認真。訴求就是不用每天盯盤、波動小一點、可以定期領利息、只要能穩定收益,錢不要縮水太快就滿足了,我想他很清楚自己要的東西。
後來他選的是一檔比較新、剛推出的ETF,他認為選股邏輯看得安心、且回測數據及殖利率都還不錯。雖然成交量不高,但他不在意,認為只要不賣就當慢慢存,因此每個月都會自動轉帳一樣扣款,從退休金裡撥一點進去。
每半年開一次帳戶看一下股息,還常說這筆錢,就當作是買菜基金啦,沒壓力。
破解ETF保本神話
但新出的、冷門的、沒人買的,這些都是ETF比較危險的因子。
具體來說:
最近30個營業日平均規模,
股票ETF<1億元;
債券ETF<2億元。
只要達到以上就是達到了下市門檻。
當然,那時候我也沒想到他選的ETF會下市,我打電話過去,他語氣算是滿平淡的,只是有點失落的說,自己不是氣它下跌,也知道投資會有波動,只是……沒想到會下市,ETF不是很穩嗎?
這句話,其實就是很多人心裡的寫照。
ETF的形象長期以來就是,「低風險、分散投資、懶人適合」的代名詞,但很多大大不知道ETF也是會下市的。
選原型ETF,避開「單一主題、單一產業」
有些ETF雖然買的是一籃子股票,但選股邏輯可能侷限了某一題材、某一產業,或是當下很熱門的某一族群,自然真正能達到「分散」的效果很有限,只要熱潮過了或是表現差,沒有人要選了,ETF就很容易被打入冷宮。
所以,ETF的穩定是來自於成分股在各種意義上的分散,而不是產品本身不會出事,畢竟ETF就是一種商品,規模太小、成交量太低、沒人交易、成本太高,基金公司自然會考慮清算。
我花了一點時間跟他說明,也告訴他,這不代表他投資錯了,因為這段時間他確實也領到了一些息,過程沒有虧多少,該結算的基金公司還是會按照淨值清算回來。
(編按:跟股票可能因連續跌停變成「壁紙」不同,ETF下市會先經過清算程序,把資產扣掉負債後算出淨值,再依照每個人持有的單位比例分配資金給投資人,所以不會出現像股票血本無歸的情況。)
但這是一個提醒,我們選擇投資工具的時候,不只是看新穎的題材或噱頭,又或是殖利率……更要看這個產品的規模、流動性等等。
最簡單的方式,我選ETF的原則,一定是選原型ETF,且避開「單一主題、單一產業」的ETF,而且成立時間至少要數年以上,有實際經歷了市場洗禮。
新的再香,未必走得遠;薑還是老的辣,ETF也是老的穩!
(本文獲「艾蜜莉-自由之路」授權轉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