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間明算帳,是為了彼此生活得更舒服
我們家庭支出分配的大原則,是由先生負責「需要」的部分,例如必須的開銷(食、住),包含水電、瓦斯、房貸和周末聚餐等等,我則是負責「想要」的部分,也就是衣、行等等;家庭旅遊是由開心帳戶支出,因為有兩個小孩,那就兩人各自負責一個孩子的學費,簡單又乾脆。
上述帳戶的前提是,自己的錢跟家裡需要用的錢不要搞混,至於要不要跟另一半一起投資或是將收入並在一起計算,我的答案永遠都是「不用」,經濟獨立是作為成熟成年人的基本條件。
這邊想表達的並不是鼓吹大家藏私房錢,而是當你經濟獨立了之後,人格才會獨立。任何人都應該要有能力好好養活自己,好好照顧孩子,就彷彿自己是「單身」跟「單親」一樣,我認為有這樣的能力,才有條件去談對等的關係。
我想特別對女性讀者說說自己開始投資理財以來的感想。熱門影集《童話故事下集》在2025年初掀起很大的討論浪潮,不少未婚女性發現,一直以來都誤會結婚證書帶來的是安全感,但真正的安全感其實來自婚後的經濟獨立;女性經濟獨立,可以保護自己和重要的家人,加上經濟來源如果完全依賴家庭或另一半,生活將變得十分脆弱。
在關係裡的經濟獨立,能提高妳的話語權跟選擇權,這也是我很強調經濟要自主的關鍵。
回到伴侶之間的經濟分配,雖然我強調要保有經濟獨立自主,但這跟共組家庭並不衝突,只要雙方事先約定好、討論過就行。謹記在這段關係裡,伴侶雙方就是合夥人、就是隊友,彼此的目標是共同的,也就是要這間公司(這個家)長期發展向上且穩定,各自都是公司股東,彼此要有責任感。
不需要討論的花費,以及共同承擔的花費
上述的四個帳戶,除了火箭帳戶是個人投資用之外,其他都是屬於家庭共同帳戶,也就是雖然經濟獨立,但共識就是各自在需要負責的範圍一起持家。像是玩樂帳戶,我們會一起討論國旅或是出國,疫情之後一家四口出國一趟就要15∼20萬,若改成國旅,則可以全家住飯店、一泊二食二十次,一年也不需要玩二十次那麼多,抓個八次,旅遊經費就降到8∼10萬,一樣是創造回憶,所需要的金額就不同。
用果園帳戶裡支出大型家電,指的是萬元以上的產品,像是電視和洗衣機這種大型家電我們會一起討論,但大部分是我決定之後從果園帳戶出錢;一般家電像是我曾經看到一個很美的奶茶色氣炸鍋,放在廚房看了好療癒,由於我有經濟能力,無需跟先生討論就自己買單了。先生則是想要一台火力強大的微波爐,那就由他自己買單。
我們家雖然平日晚上不開伙,但小孩上學的餐具或是在家吃早餐的話,一樣會有待洗的碗盤,洗碗原先是先生的工作,他就選擇由他個人買單一台洗碗機來替他該做的工作。這種平等且和諧的關係,不只是健康且舒服,更不會因為計較誰付出得多少而產生爭執。
在台灣的法律,夫妻婚後所有財產為「共同財產制」, 如果真的分道揚鑣,法律上給彼此的保障是剩餘財產分配權,雖然是權利,但我看過太多翻臉跟翻書一樣的案例,不願意給的要走上訴訟之路,耗時耗錢也耗心力。有一種方式是在婚前去約定個別財產制,也就是在婚姻關係中,夫妻之間經濟完全獨立,互不干涉,針對家庭要用的錢共同約束規則即可。
家中金錢支出是否公平分擔,並不是維繫和諧關係的唯一解方,希望各位在跟另一半溝通的同時,可以去理解在談論金錢跟經濟負擔分配的背後,如何看待彼此的付出,以及雙方對彼此的期待是否有達成共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投資,是存給自己的安全感。用ETF搭配科技基金,打造3年獲利100%、資產翻倍的安心財務計畫》幸福出版,詹璇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