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這些年來,幾乎被所有已屆兒女離家的空巢期父母,或者即將退休、已經退休的樂齡族,共同列為重要待辦事項的,就是參加同學會。
這股風潮,也儼然形成一門獨特的全民懷舊幸福學,同時也造就了新的商機,新的產業。
代辦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只要交出畢業紀念冊或同學名單就可以,代辦公司將尋人、訂餐廳、活動主持、製作紀念影片以及紀念品,全部一手包辦。
童年玩伴最純真,找老友取暖無壓力
有人分析這股風潮,一方面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漸漸淡出職場後,發現友伴的重要。
雖然這群歷經滄桑的中、老年人,在工作中已經認識了許多人,但是那些人難免摻雜了許多利害關係。但是童年玩伴、學校同學都是在最純真時相識,一起成長,擁有許多共同的回憶。
更重要的是,在老師同學面前,彼此可以放下在職場上戴著的面具,相聚時像是被年少的靈魂附身,集體催眠般,進入時光隧道,重回青春歲月。
在同學會的場合,一個道貌岸然的大老闆也許被老同學拍著肚子說:「瘦皮猴你怎麼變胖了?」或者一個威嚴的大學教授被拍打著頭說:「大頭,最近還好嗎?」
是的,小學中學畢業典禮一別也許三、四十年,甚至五、六十年,大伙像是那各自下山打天下的同門師兄弟,即使有人已經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老同學眼中,看到的還是彼此的原形。
有人說,這些年舉辦同學會之所以能這麼興盛,必須歸功於臉書等社群網站強大的尋人功能,再加上近年世界局勢紛擾,在變動不安中也容易激起懷舊之情,難免想找沒有利害關係的老同學互相取暖,也宣洩一下職場上的壓力。
拼湊往事記憶,架構自我識別
如果以更積極的角度來看,與老同學相聚回憶往事,或許可以在人生拼圖中補回失去的一塊。
很多過往的記憶是自己想不起來的,只有透過在老同學你一言我一語的笑鬧聲中,觸動我們原以為想不起來或不願意去想的往事。
因此,心理學家曾經形容同學會是:「自傳模式」的場合,跟家庭聚會或寫自傳一樣,提供一個平台,讓我們得以架構自我識別。
換句話說,這些老同學一方面見證了彼此的過去,但是也彷彿是一面鏡子,迫使我們凝視當下,而我們在邁向未來時,其實也是在奔回過去,只有重新梳理過去,才能清清朗朗的往前走。
懷念師長教誨,展現努力成果
另外,遇到過去照顧過我們的師長,也是生命中的一種安慰。誠如台大外文系教授,寫了自傳巨著《巨流河》的齊邦媛老師,她曾經說過:「故鄉可以是一片土地,但應該是那一群人,那些在你年少時愛過你,對你有所期待的人。」
就像成語「錦衣夜行」完成版,錦衣歸故鄉,錦衣是穿給這些人看的,這並不是炫耀,而是真誠的展示。
還鄉是為了重新面對他們,向他們證明,你已經努力去達成他們為你所設的目標,實現他們在你年少時就為你描繪出的美夢,能夠重遇這些年少時愛過你、對你有所期待的人,是被上天賜福的,是擁有青春原鄉的幸運者。
齊老師說得真好,但是,若我們年少時的成長經驗不是那麼美好呢?或者勇於面對,也是生命另外一種完成與圓滿。
是的,浮雲悠悠,人生不見得是公平的,對此,也只有釋懷。
退休人生觀豁達,是同學會最佳時機
不過,雖然我知道開同學會有這麼多好處,但是老實說,至今我還沒有參加過同學會,雖然我從中學到大學,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當班長或班代表。
其實也沒什麼原因,大概就是太忙,也少用網路。
而且,我認為畢業十年、二十年的同學會,大伙還在職場,或許會互相比較。
只有畢業四十年以上,大家都從職場上退休,孩子也成家立業,一方面沒什麼好比較,另一方面也歷經人世滄桑,體會生命無常,人生觀會比較豁達,也更能珍惜彼此的緣分時,或許才是相聚最好的時刻吧!
是的,從明年起,我就會開始參加同學會,主辦同學會,並且提醒自己,老同學、老朋友,見一次是一次,次次都要珍惜,都要感恩!
讓我們空下時間,與老同學訂下約會,然後以一種美麗的心情赴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