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健康多活十年 秘訣就在「剛剛好」

想要健康多活十年 秘訣就在「剛剛好」

雖然上次讀大陸作家常青所寫的《如何老去》,我同意書中觀點:長壽可能是發達國家大部分人的命運,但是人類的壽命不會無限延長下去,因為古代就有百歲人瑞,而醫學發達後,本來該死去的被救活了,很多人只是延長了死亡的時間,拖著衰老的病體走到人生的終點。

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長壽又有何意義呢?

   

我也同意書中某位醫生的主張,過了一定年齡,有些重病就不接著積極醫療了,讓生命自然走向終點,但是人過了五十或六十,人生進入下半場,除非活得了無生趣,否則還是會希望自己能健康地活久一點。

   

想要健康地多活幾年,到底該怎麼做?於是我又讀了另一本瑞典醫生Bertil Marklund寫的書《剛好就能多活十年》。他說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僅占25%,而生活方式的影響力則佔75%。

 

怎樣的生活方式哲學最好?他說:「瑞典人最喜愛的一句諺語『不多不少,剛剛好就是最好』(Lagom är bäst)。Lagom意思是『適度、均衡』。」

  

書上開宗明義就說:大眾常見的疾病都有著同一個根源——發炎。發炎主要就是自由基出現,免疫系統變弱。如何強化體質對抗發炎?書上簡潔地提出十個保健的方向:包括適度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健康的膳食,還有正確的飲料,以及注意體重等等。

   

聽起來都是老生常談,但重點是睡多少和做多少運動才是適量?

 

1. 剛剛好的睡眠時間

 

我是一個很愛睡覺的人,有時太累,放假時無所事事,居然可以睡上十幾個小時。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睡太久的經驗?其實每次睡太久頭會非常痛,原來身體也會抗議:「妳睡太多了啦!」

    

書上說:長期以來,八小時的睡眠被視為是最理想的,然而十年前美國有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最理想的睡眠時間平均是七小時而且睡太多和睡太少,早逝的風險是一樣的。也就是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剛剛好」最好。而這也很值得睡眠不固定且喜歡睡懶覺的我警惕。

 

2. 進行三種不同類型的運動

 

另外,運動量到底多少才合適?書上也有說,你還是自己看書吧!重點是一般活動(散步、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鍛鍊肌力的運動這三種都有其必要。

   

我們身體的設計與構造就是讓我們可以行動的,所以一定要動。這點我有切身之痛。我生產後因為抱小孩曾經拉傷臀肌,並且因為產後體重增加又壓迫到神經,導致下半身麻痛。

 

我當時因為又懷上第二胎,不太敢照X光,也以為慢慢會好,結果生完第二胎更加無力且疼痛,我還一度懷疑自己是椎間盤突出。當時先生和那個復健科醫生都建議我少動,但是做復健卻不見有什麼改善。每天心情都很灰暗,感覺都得憂鬱症了。

 

可是後來我轉念,覺得或許要設法運動才對,於是跑去上瑜珈課,沒想到不久就慢慢好轉。後來換了一個復健科醫生又照X光,才發現真正原因。所以有時改善我們身體的疼痛的方法並非不要動,而是要運動。

 

此外,醫生還說:體重過重也會壓迫神經。所以體重也很重要喔!書上也這樣寫。不是要你多苗條,但是肥胖會造成很多疾病,這點大家應該都知道。

 

此外,口腔健康、心情樂觀,還有結交朋友,這些都很重要。怎麼做?書上都有一些建議。有些你也可以請教醫生,而有些人生智慧,你也可以自己多多體會。

 

書上一再強調的是「剛剛好」就好,不多也不少最好。你不覺得這樣的哲學也很像我們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

 

3. 保持樂觀正向態度

 

至於人生的智慧,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五十歲之後,就應該知道人世間的因果,以及老天的無常,不怨天、不尤人,樂天知命。也就是要保持豁達與樂觀,到了七十歲之後,就可以「從心所欲,不踰矩」。聽起來這番話,也傳達了一個長壽的哲理。

 

4. 多交朋友但也學會獨處

 

至於交朋友,我認為是很重要的,老人最怕孤單無助,朋友可以互相扶持。不過我一直強調,學會獨處、喜歡獨處也很重要,而且開卷有益,除了交朋友,讀書也能增廣見聞,讓頭腦不停運轉。「閱讀」是廣義的,讀書、看電影、到戶外走走觀察自然,都是好的。

   

量力而為,剛好最好。不要懶得動,不要吃太多,不要體重太重,也不要睡太多或是經常熬夜。啊,我是在提醒自己,寫完稿子,快點上床去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