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馬桶方式對了嗎?醫師提醒3大惡習易致痔瘡、便祕、大腸直腸癌

你坐馬桶方式對了嗎?醫師提醒3大惡習易致痔瘡、便祕、大腸直腸癌

你的身高有多高?大腸全長約有150公分長, 是由盲腸、結腸及直腸所組成,由右下腹起往上,在肝臟下緣形成直角後,朝左側水平橫向前進,再於脾臟下方形成直角往下行,呈ㄇ字形占據了整個腹腔的周邊以至骨盆腔的後方。

而外科有其歷史淵源,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說:「早期台灣依循日式醫療體系,將大腸直腸歸屬在一般外科,然而,隨著醫學發展,一直到1970年臺北榮民總醫院將其獨立分科,各大醫院也紛紛跟進。」

然而,大腸直腸外科究竟在看些什麼呢?陳建志表示,主要可分為以下4部分:

 

1.肛門疾病:

 

痔瘡、肛裂、肛門膿瘍、瘻管。

 

2.發炎性腸道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3.良性以及功能性疾病:

 

如大腸憩室炎或是便秘、腹瀉等。

 

4.癌症:

 

大腸直腸癌

 

簡單來說,從日常的排便困擾到國人癌症第  1順位(2019為第3順位)的大腸癌,皆屬涵蓋範圍,當然也包含了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等。

 

蹲廁所滑手機 久了隱疾上身

 

絕大多數的人一生都會遇到肛門疾病問題, 然而涉及私密性,鮮少人會公開討論。陳建志直言,排便後出血是痔瘡常有的症狀,但常見的大腸直腸肛門疾病也有相同表徵,如肛裂、潰瘍性結腸炎,甚至大腸直腸癌等。在治療前,一定要排除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

 

先釐清一個觀念。多數的肛門疾病都不需要積極手術治療,一般而言,利用軟便劑、局部藥膏甚至肛門塞劑及坐浴等保守療法都可緩和症狀。陳建志指出,民眾就醫的目的有二──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其次,讓生命安全多份保障。

 

他進一步指出,「生活習慣」是造成上述疾病的最大問題,如食用刺激性食物、邊滑手機邊上廁所,這些習以為常的行 為都會加重肛門疾病發生。「請專心上廁所,不要在馬桶上做一些平時也能在別的地方做的事,如看書、滑臉書等。」陳建志直言。

 

無肉不歡致癌? 加工肉品絕不碰

 

世界衛生組織將紅肉列為2A級的「可能致癌物」名單之中,但陳建志認為,紅肉、脂肪攝取量的多寡雖是危險因子,卻不是致癌的關鍵因素,他進一步說明,這些無肉不歡者平時也可能不愛運動,又或者體重超標,我們很難證明紅肉是唯一因素。甚至,有些腸癌病友作息相當規律且健康。

 

實務上,我們仍須考量是否有體重過重、缺乏運動、代謝症候群等因素,此外,「遺傳因子」更是不能忽略!陳建志提醒,除了直系血親外,旁系血親因素也不容忽視,根據國外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的病人中與遺傳相關的比率高達15∼20%。

 

每個人都是癌症候選人,但反過來說,你我也能主動切斷某些致癌高危險因子。那麼,素食者的腸道是否更健康?

 

陳建志表示,全素飲食由於食材選擇少,很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特別是維他命B12、鐵質、鈣質、蛋白質等缺乏,因此,植物性蛋白質如大豆、堅果類等千萬不能少。

 

他緊接著分享自己的腸道保健,「均衡、新鮮且多樣化的飲食,我吃肉,但不吃加工肉,如肉鬆、肉乾等。」盯住自己的BMI,這2年來瘦了18公斤⋯⋯ 這些看似八股原則, 卻是杜絕腸癌的最佳寫照(編註: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醫療技術的進步,許多令你害怕、擔憂的問題不見得還繼續存在。」陳建志溫柔地說,面對大腸直腸肛門疾病,應該及早就醫, 提起勇氣回到診間,才是聰明的態度。

 

我坐馬桶的方式對嗎?

 

斯基若夫(Dov Sikirov)這位以色列醫師曾經進行一項研究,請來28位測試者採用3種不同的如廁姿勢排便:坐在一般馬桶上、辛苦地「蹲坐」在特別低矮的馬桶上,以及像在戶外一般的蹲姿。

 

他計算時間,隨後再請他們填寫一份問卷。結果清楚顯示:採取蹲姿上大號,平均花費50秒的時間,而且公認能排得最乾淨。坐姿平均需要130秒,但感覺大便排得不太乾淨。而低矮的小馬桶不管坐在上面幹嘛,看起來都很可愛。

 

痔瘡、大腸憩室炎或便秘等腸道疾病,幾乎只發生在採取坐姿排便的國家。原因並非在於組織鬆弛,而是加諸給腸子的壓力太大,尤其是年輕人。有些人白天緊張時也會一直繃緊肚子,但自己往往沒有察覺。

 

痔瘡為了避開內部的壓力,會從屁股鬆鬆脫出。憩室形成的原因是腸內壓力上升時,大腸內的組織會向外擠出,在腸壁上形成微小的囊狀物,若是囊狀物破裂,便會造成「憩室炎」。

 

我們的排便方式絕對不是造成痔瘡和憩室炎的唯一原因,但是話說回來,世界上12億蹲著上廁所的人幾乎不會有憩室炎,長痔瘡的人也明顯較少。

 

而我們這些人卻用力把自己的組織擠出來,然後再找醫師除掉。一切只不過是因為高貴坐著如廁比愚蠢蹲著更酷?醫師認為如廁時若是經常擠壓,會增加靜脈曲張、中風或者排便昏厥等風險。

 

做糞便潛血檢查  揪初期腸癌

 

以往我們會認為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體重下降、貧血等等,是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根據國健署自2008年起大規模推動「糞便潛血檢查」的最新資料顯示,50∼74歲國人每21人篩檢,就找出1人有癌前病變或甚至已有癌症;從過去經驗也發現,大腸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任何症狀。

 

陳建志說,過去腸癌初次被診斷有23%的病人為第4期,經過10年推廣,晚期癌已降至16%。

 

「這代表,此篩檢能有效揪出早期癌,1、2期癌症已經占了40%。」也許你還在質疑糞便潛血檢查會受到食物的干擾,目前國健署提供大腸癌的篩檢為「免疫法」,不受飲食、藥物影響,準確度也比較高。

 

藉由簡單的糞便潛血檢查,有可能提早發現息肉或腸癌。陳建志嚴肅地表示:「若篩檢發現潛血陽性者,一定要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

 

他補充說道,一般而言,有危險因子者(如直系血親或叔伯阿姨等親戚罹患大腸癌,或本身有息肉者)建議3∼5年做1次,若無危險因子,則約5∼7年。那麼年長者是否也該如此?目前尚未 有明確的規範,不過,陳建志就個人看法表示, 他習慣以80歲為門檻,且糞便潛血同時呈陽性者,才會建議做此項檢查。

 

但是,儘管公衛與醫療專家大力宣導,許多人對腸癌仍有迷思,害怕會有「造口」,甚至因此延誤就醫!陳建志說:「腫瘤位置距離肛門口很近,或就醫時已有腸子破裂、腸阻塞等問題,才可能出現腸造口。」

 

他也強調隨著手術的進步,術前合併放射及化學療法,造口比例早已大幅下降,整體來說,永久性的人工肛門約不到5%,暫時性造口則3∼6個月,病人就能恢復原本 的生活形態。

 

 

其他人也在關注...

 

編輯精選:她每餐都要吃肉...體重驟降竟是大腸癌4期!癌母對女兒告白:媽媽有家族史,你也要注意

 

編輯精選:胃癌兇手抓到了!營養師揭:除了幽門桿菌,愛吃「4種食物」每一口都可能助癌細胞生長

 

掌握樂活資訊,點我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健胃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