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為自己「賺時間」,是幸福人的特徵!第二人生請「這樣做」,快樂是自己找的!

花錢為自己「賺時間」,是幸福人的特徵!第二人生請「這樣做」,快樂是自己找的!

過去我們都將「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奉為圭臬,拿寶貴的時間去換取金錢。但現在,我們必須接受「金錢就是時間」(Money is time.)這句新的至理名言,改用金錢去換取時間。深入了解之後才會發現,其實幸福的人一直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無法用錢買到的東西,要靠人類的汗水與淚水、自然的法則與產物才才能得到,有時候甚至要祈求神明的恩寵。但可以用錢購買的東西,就真的只能用錢去買。

 

我們要時時刻刻注意「相信錢可以買到一切」的物質至上主義,但也不需要讚揚刻意忍耐、不買那些能用金錢購買的物品的憨直態度。雖然會有很多人不斷藉著這個東西很好、很棒等話術,推薦我們購買各種商品、股票、土地、公寓等,但真正該用錢去買的其實是別的東西。

 

我們該用錢去買的,其實是時間。財富的增加,可以讓擁有幸福人生的機會與資源大大增加,但卻讓最重要的資源逐漸枯竭,那個資源就是時間

 

人類物質富足的水準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卻出現了一種新的貧窮型態:沒時間。這個世界充斥著大量的好東西,但人們卻沒有獲得同等程度的幸福,那是因為時間不見了。大家都把「實在太忙」這句話掛在嘴上,「很忙吧」成了慣性的問候,「沒時間」則成了懶惰的最強力辯護。

 

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所以花費在賺錢上的時間變多,就表示用於其他活動的時間減少。根據首爾大學幸福研究中心的研究,能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活動包括旅行、運動、聊天、散步、吃東西、冥想等,我們或許比過去更加富有,但能夠用在這些活動上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不僅如此,有一種與幸福最相關的關鍵性資源也在大幅減少,那就是我們和家人朋友度過的時間。相對地,和公司同事、往來客戶共度的時間越來越多,上下班時間拉得更長,在地鐵和公車上跟陌生人共度的時間也增加。

 

財富的增加,固然使我們幸福的機會與資源大幅增加,但同時也減少我們體驗幸福的時間,這也是財富增加為何無法和幸福提升連結在一起的原因,因為我們要用金錢去換取時間。

 

我們應該讓那些不得不做、一點也不愉快,而且也感覺不到任何意義的事情,從生活中消失。該怎麼做呢,簡單來說就是需要「秘書」。

 

哈佛大學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發表的研究顯示,花費大量金錢去換取時間的人,比不這麼做的人幸福。

 

舉例來說,為了減輕家事負擔偶爾請人來幫忙打掃,或是為了節省開車時間找代理駕駛等。花錢為自己賺取時間,是幸福的人才會有的特徵,這和所得水準沒有關係。

 

換句話說,有錢人雖然可以比窮人花更多錢在這樣的消費上,但以金錢換取時間的消費所帶來的效果,和所得水準並沒有關係,亦即花錢買時間的有錢人,比沒有花錢買時間的有錢人要來得更幸福;平民當中花錢買時間的人,也比不這麼做的人幸福。精打細算是重要的美德,但努力解決時間短缺的問題,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

 

為了用金錢換取時間,我們首先要有時間比錢更珍貴的想法。如果不重視時間,那就表示你從一開始就不打算用金錢去換取時間。金錢與時間兩者都是有限的資源,大多數的情況下兩者甚至處於競爭關係。

 

為了節省時間買了不轉機的直飛機票,花費的錢會比需要轉機更多。選擇薪水較多的工作,就代表要花費更多時間在公司裡。像這樣,選擇了金錢就會造成時間的損失,選擇了時間就會造成金錢損失的衝突情形其實經常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究竟該選擇時間還是錢?幸福的人會怎麼選擇?

 

UCLA 研究團隊就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連串的實驗。研究團隊問受試者,金錢和時間他們比較想要哪一個,並測量他們的幸福感。分析結果顯示,平均來看,比起金錢,人們會想要更多的時間,而選擇時間的人,幸福感也比選擇金錢的人更高。

 

有人可能會反駁,選擇時間的人之所以比較幸福,是因為他們已經有足夠的金錢。為了回應這樣的質疑,研究團隊便事先調查了受試者的收入,並且分析經濟因素是否影響選擇時間的人與他們的幸福程度。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這並非事實。

 

換句話說,幸福的人並非都很有錢,而是因為他們重視時間,所以會選擇時間更勝於金錢。

 

過去我們都將「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奉為圭臬,拿寶貴的時間去換取金錢。但現在,我們必須接受「金錢就是時間」(Money is time.)這句新的至理名言,改用金錢去換取時間。深入了解之後才會發現,其實幸福的人一直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本文摘自《過得還不錯的人生:運用幸福心理學的智慧,避開不幸的陷阱,成就愉快而滿足的生活》,遠流出版,崔仁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