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人數多,如何預防成為關鍵!關於「大腸鏡」檢查,你該知道的事

大腸癌人數多,如何預防成為關鍵!關於「大腸鏡」檢查,你該知道的事

據統計,大腸癌是國人新增癌症人數最多的腫瘤,如何預防就成為關鍵。大腸鏡可以及早揪出息肉、檢查出早期癌變,是擊退大腸癌的利器,一起來認識它吧!

大腸鏡是現在醫界公認最準確的檢查工具, 也是治療良性息肉與早期大腸癌的最佳工具。

 

不像乙狀結腸鏡只檢查直腸與乙狀結腸,大腸鏡可以利用內視鏡完整檢查大腸與直腸,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立群說,檢查目的包括診斷各種大腸相關的良性與惡性病變,除了可以用來篩檢與切除良性息肉與早期大腸直腸癌外,也可以鑑別診斷與治療下消化道出血,或是找出排便習慣改變的原因。

 

莫名便祕、腹瀉大腸鏡找原因

 

張立群表示,有下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便祕、腹瀉、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貧血、體重減輕等狀況,都建議做大腸鏡檢查;尤其是糞便潛血檢查或X光檢查出現異常,卻無法確定診斷者。

 

嘉義長庚醫院胃腸肝膽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魏國良則說,由於大腸癌病友日漸增多,臨床上如果排便習慣改變、長時間腸胃不舒服等,懷疑可能為大腸癌者,都建議民眾做大腸鏡檢查,以防萬一。

 

至於費用,若符合健保適應症,不需要自費,若想要減少不適感,可選擇自費麻醉,每家醫院的收費標準不一,約 3,000∼5,000元。

 

清腸是關鍵 檢查前做低渣飲食

 

大腸鏡檢查前,先得把腸子清乾淨,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東和提醒,並非完全不能進食,而是檢查前3天(至少2天)飲食要改成 「低渣飲食」,這是檢查中重要的一環,能避免過量殘渣食物的殘留,影響檢查結果。

 

魏國良解釋,低渣飲食各醫院都有衛教單,請民眾務必遵守,包括食物選擇去皮、無筋肉類、精緻的五穀根莖類、過濾的果汁等,避免會脹氣的食物,也不要喝牛奶和吃乳製品,點心類如綠豆糕、沙琪瑪都別碰,辣椒、大蒜、胡椒等刺激性調味品也不能吃,烹調方式則要避免油炸與油煎。

 

「低渣飲食」是清腸程度好壞的關鍵,如果清腸清得不乾淨,渣質會蓋住腫瘤,小的息肉與腫瘤就容易被忽略。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的研究也證實,完整的清腸準備與理想的清腸程度,可以增加診斷出癌化風險高的非隆起型大腸直腸腫瘤的機會。

 

難怪,張立群會說,不適當與不完整的低渣飲食,等於是白白浪費自己辛苦做大腸鏡的時間;魏國良也說,最怕遇到清腸清不乾淨,民眾等於白跑一趟,檢查效果也不佳。

 

息肉該切除嗎?先判斷癌化可能

 

除了飲食,有服藥物的人也要注意。楊東和提醒,檢查前4∼7天,裝有支架或接受過心臟瓣膜手術等病人要與醫師討論,須停止服用阿司匹靈等抗血小板與抗凝血藥物,以免屆時若要切除息肉,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就曾有病人沒有遵照醫囑,結果做完隔天就大出血緊急返回醫院止血。

 

檢查前,各醫院都會要求受檢者(或其監護人)簽署同意書,內容包括受檢者的慢性病史、過敏史和藥物史等,也會詢問若檢查發現息肉,是否同意醫師使用大腸鏡切片診斷或切除。

 

一般而言,由於直接切除可以免去再次做大腸鏡的舟車勞頓,大多數人都會勾選同意,但也有人不同意,醫師便不會切除。 至於息肉是否一定要切除?張立群說,息肉有很多種,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進展成大腸直腸癌,如果是增生性息肉,基本上不切除也沒關係,但如果是具有癌化可能性的腺瘤,則會建議切除避免日後癌化。

 

清腸藥建議早上吃 喝水量不超過4公升

 

以台大醫院檢查為例,受檢前一天晚上12時後,切勿喝水和進食,隔天起床後則要完全禁食,連水都不能喝。服用清腸藥的時間有2個選擇,依受檢者狀況自行決定。

 

一為在檢查前約6∼9小時,此時服用藥物清腸效果最好,張立群建議,在受檢前晚提前就寢,隔日清晨3∼4時開始服藥,在5 時前服用完畢;二為受檢前一天的晚餐時間後2∼3小時(約9時)服藥。

 

然而,根據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研究,當天早上喝藥的清腸效果佳,正確診斷出息肉的機會也較高。服用清腸藥時,受檢者將藥粉以2,000cc水分泡開,15∼30分鐘內喝完1,000cc,接下來1小時喝完1,000cc。

 

張立群說,一般在喝下藥物後1小 時內會開始腹瀉,這就是「清腸」。每個人腹瀉幾次不一 定,直到馬桶內糞液轉為透明黃色時,就代表清腸完成;如果糞液尚未變成透明黃色,可以再多喝點開水幫助排泄,但總量不超過4,000cc。

 

大腸鏡不一定會痛 7成人不需做麻醉

 

雖然大家常聽到的是麻醉大腸鏡,但魏國良說,實際上做有感(一般)大腸鏡的人 還是比較多。張立群說得更直接,「不麻醉的大腸鏡,不代表一定就會痛」、「不一定會覺得難受」,約有7成的受檢者,不需要接受麻醉也可以完成大腸鏡檢查,只有腸子很彎、有沾黏或對疼痛很敏感的病人,才需要接受麻醉大腸鏡。

 

民眾做有感大腸鏡時,若有不適感,楊東和說,要立即向醫師反映,醫師在檢查過程中看到受檢者臉色發白、血氧濃度下降等也會立即停下來,不會強迫做完。

 

張立群提醒,做大腸鏡時,若沒麻醉,要配合指示,慢慢調整自己呼吸,肚子脹若想排氣就排氣,不要憋著,肚子與肛門口盡量不要出力,如此一來,腸子才會跟著放鬆,必要時,配合醫師的醫囑變換檢查的姿勢,皆能讓檢查過程比較輕鬆。

 

魏國良也強調,檢查中盡可能放輕鬆,身體太緊繃會讓腸道過度收縮,造成檢查時的不適,醫師也很難進行下去。

 

根據統計,大腸鏡檢查是大家最害怕的健康檢查項目,但如果因此而放棄檢查,會讓疾病預防缺了一大塊,因此無痛大腸鏡檢查應運而生,亦即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時合併進行全身性的靜脈麻醉(劑量比一般麻醉少很多),如此打完麻藥,受檢者就睡著了,醒來時,大腸鏡也做完了,前後僅約20分鐘,因此受到不少人的青睞。但張立群提醒,有麻醉就增加麻醉風險,儘管醫療科技進步,靜脈麻醉風險低,但是,對於年長者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病人,仍需詳細評估。

 

從小息肉變成大腸癌 時間約需7、8年

 

檢查後注意事項則是要多走動,張立群解釋,檢查中會在腸內灌氣,所以檢查後仍會有部分空氣堆積在腸道內,適當地走動可增加腸道排氣功能,減少檢查後的脹痛感。楊東和提醒,進行息肉切除者,術後仍須停4∼7天的抗凝血藥物,且術後1周內,不可以進行打球、游泳等激烈運動,以免延遲性出血。

 

一般而言,大腸鏡檢查約20分鐘即可結束,如果有息肉切除則需要較久時間;而大腸鏡的檢查報告檢查完即知;若有切片或息肉切除,病理化驗一般需要3天,大腸鏡的追蹤時間視當次檢查的結果而定。

 

研究指出,從小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的時間約7、8年,因此,張立群指出,根據美國腸胃科醫學會(AGA)目前的建議,檢查無異狀者10年內再追蹤即可,但如果檢查後有小息肉(小於1公分、顆數少於3顆),5年後再檢查追蹤即可。

 

但若是息肉大於1公分且顆數多於3顆,建議每3年追蹤一次,息肉切除後,若再次檢查未有異狀,則改成10年追蹤,若原本息肉大於1公分又有5顆,但3年後再次檢查剩下1顆,則改成5年追蹤即可。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你要知道的保健腸識>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