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她決定不要去計算失去的東西,而是多咀嚼現有的幸福。
因此,她飼養一些必須有她照顧才能生存的生物,動植物的存在不只讓她有所寄託,也能對生命有更多的體會;她栽種後院一坪大的有機蔬菜園,自給自足或送給朋友;每天寄自製的明信片給友人,分享生活點滴和表達感謝。
她家裡處處都有放大鏡,桌上更擺著望遠鏡,抱持著好奇,隨時觀察後院的花朵,與任何新奇的一切。
她這樣充實的度過每一個今天,是在為明天著想。儘管年事已高,吉澤久子仍然一手包辦家務事,並持續演講的工作。
另外,她還主持讀書會,且數十年不間斷。每月一次的讀書會「群會」,邀請不同領域專家來講述,有歷史、外國文化等主題,到老仍充滿求知欲,吸收新的知識和觀念。她也參加數個義工團體,還與日本各地的特產達人交流美食。
所以,雖然《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編按:吉澤久子的著作之一),她卻能找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編按:吉澤久子已於2019年3月以101歲高齡安詳辭世)
由於不婚、離婚的人越來越多,形成日本所謂「全員單身時代」的來臨。2007年,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寫了一本書叫《一個人的老後》,熱賣百萬本,顯現很多日本人,對自己老後一個人生活的可能性,已經又相當大的覺悟。
一個人就是日本所謂的「一人樣」,指的是成熟男女享有更多的自由獨處的時間,可花用更多的錢,購買名品、享受美食;不必跟人報備,隨時可提著簡單行李出門,到處旅行。可以舒服的躺在草地曬太陽、看看書,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喝咖啡時,也不用頻頻看錶,心裡惦記著回家的時間。
上野千鶴子,這位東京大學人文社會學教授認為,一個人的老後並不可怕、也不悲涼,同樣能過得樂觀優雅、充實而有餘裕。如果,知道一個人的老後也能快活過日,對婚姻反而不會再去汲汲營營,失婚或喪偶,也不一定要尋求第二春。
然而,享受孤獨並非毫無條件。除了要有維持基本生活的經濟能力外,還需要知道如何享受孤獨的一些生活原則和行動:
一、重視飲食和運動,保持一定程度的行動能力
健康是享受孤獨的基本條件,而飲食與運動則是健康的主要關鍵。對老年生活而言,健康不是完全無病無痛,指的是具備自行活動的基本能力。
依據美國老人的健康標準,包括 1.能走一公里路 2.能爬一層樓 3.能舉五公斤的重量 4.能彎腰、下蹲、下跪 5.保持標準體重 6.很少接受醫療照顧。
因此,即使患有一些慢性疾病或某些功能退化,如果預防和處置得當,具有相當程度的能夠打點自己生活,也能維持自行行動,仍然具備孤獨生活的能力。
平日規律性的健走、游泳、騎車、園藝、太極拳,都是老年適合的運動,或是參加專門為老年設計的健身活動;飲食方面,增加高纖維的水果、蔬菜和全穀類的攝取;烹調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增加食慾;隨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等等,都有益於健康。
二、尋找生命的意義,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感
生命意義是一個解答人類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的哲學問題。精神分析學家榮格說:「生命要是沒有意義,人沒有道理活到七、八十歲。」每當遇到生命困境的時候,「什麼是生命?」、「生命的真諦是什麼?」、「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是甚麼?」等等的疑惑,就常常會在腦海裡浮現。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1913-1960)說:「作為一個存在的人,人類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來說服自己,人的存在不是荒誕的。」
人生總有低潮的時刻,那時每天就像走在看不見的鋼索上晃抖。恐懼在內心嘶吼,卻總是被喧囂的世界掩蓋;覺得孤單無助,卻沒有人可以了解。但卻隱隱知道,也必須堅信,在無限蔓延的黑暗處,總會有那一道光,即便現在看不到。
很多時候,只要我們找到一個微弱的理由,生命就能撐得下去。或許,「活著」就是生命中最簡單、純粹的意義,不為什麼,「活著」就是目的,甚至,是一種道德。
尋找生命意義對老年生活的重要性,遠勝過其他年齡群。「生命的黃昏,必須具備自己的意義,不可能只是作為早晨慘淡的附屬品。」對老年人而言,由於生活境遇的改變,生命也越來越接近盡頭,活著的意義與目的往往會受到嚴峻的挑戰。
如果生命只剩食物和呼吸時,「我為什麼活著?」、「我如何活著?」,會是許多老人對生命的思考和質疑,尤其在疾病、孤單的時候。
研究發現,能夠找到自己生命意義的老人,比較能夠克服孤單的焦慮,生活滿意度也比較高。找到生命的方向,就找到幸福。發現生活的意義,就等於抓住生命的繩索,如果沒有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感,生命就只是行屍走肉。
但是生命的意義,沒有人可以給予,只有自己不斷的摸索和體驗。有人活著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人活著是為奉獻、有人活著是因為子孫,也有人活著只是因為不捨。對於一些艱苦生活的人,或許,活著就是一種挑戰。
三、親近大自然,感受生生不息的力量
研究發現,人獨處的地點最多的是家,其次是大自然。大自然令人最能感受生生不息的力量,讓我們學會謙卑、尊重,感受自己的渺小,卻不會孤單。研究也顯示,每週進行三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散步,可以增加大腦記憶中心「海馬體」的大小,而「海馬體」是老年癡呆症最先摧毀的大腦區域。
梭羅在瓦爾登湖離群索居,享受自然與思索的樂趣。在無人的湖畔行走,看日光與月光在水波中明滅,聆聽曠野的天籟,引發人與天地之間的思考與對話。最重要的是天地無私,大自然對所有的人開放,一個人到林間散散步、去湖邊發發呆,看山、看海,都能夠享受孤獨的樂趣。
四、透過書寫與閱讀,達到自我統合並遨遊世界
如果可以自己提筆寫字,最方便的學習孤獨方法,就是寫日記或回憶錄。每天試著將生活中,有趣的、無趣的,快樂的、煩惱的,都記錄下來,或是泡壺茶,每天找個固定時間,將自己早年的經歷,通過回憶書寫下來。
如果無法提筆也可以透過影音的方式,買一部照相機或攝影機,用攝影、口述的方式,將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經歷回想記錄下來。這個過程中,不但可以沉澱自己、整理自己,也可以使獨處的時光變得豐富多彩,還會留下來自己人生珍貴的作品。
閱讀最能享受孤獨,閱讀也需要進入孤獨的境界。書是老年人最忠誠的朋友,除非你背叛它,否則它永遠不會離棄你。從時間和生命經驗而言,老人也是最有質感的閱讀者,因此,書和老人是最佳的伴侶,是永久的守候者。
當我們捧著讀一本書,徜徉在字裡行間,與文本對話,與書中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這時我們需要一個人的清幽,因此閱讀要求某種程度的孤獨感。這時,閱讀就能讓我們用一顆純淨的心,誠實的面對自己,在文字的世界自由遨翔,不會感覺形單影隻。所以,老年閱讀,因為我們孤獨。
五、一個人的旅行,找回自己、豐富自己
旅行就像是一種異地的反思,一個人的旅行,讓我們在最自然的情境下,去正視自己、把握自己。一個人的旅行,就是自我與世界的邂逅,就像是生活中自導自演的作品發表,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讓自己真實的呈現。我們決定自己如何理解自己、認同自己,可以在面對人生轉捩點時,做為重新塑造自己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最好實驗。
只要體力可以,老年最適合當背包客。老年自己的旅行,一個人為自己決定主題、設計路線,時間自己界定,行程自己界定,意義自己界定。找個時間,一個人、一個背包,拋開旅行社的既定行程,不要害怕錯過這個名勝,不用擔心火車誤點。讓自己自由、獨立、開放的觀看這個世界,也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美好。
六、參與藝術活動,培養想像和創造的生命能力
孤獨是創造力最高的時候,很多的想像和發明都是在獨處的環境下完成的,因為這時候可以不受外界干擾,全心全意的思考、尋找靈感,全心全意的投入。
老年時光,不太會有人來打擾我們,可以利用獨處時間,參與藝術活動,尋找生命中的創造元素,例如看畫、畫畫,欣賞音樂、學習樂器,在無限的藝術想像和創造的世界中,豐富自己的生命。研究顯示,參與藝術,不但可以充實自己,甚至可以預防心臟或心血管疾病,延長生命。
近年來,歐美國家極力倡導「創造性老化」(Creative ageing)的概念和行動,透過藝術活動創造老年的美好世界。活動包括視覺藝術、音樂、歌唱、戲劇、舞蹈、雜耍、喜劇、創造敘事書寫、說故事、電影、數位媒體、環境設計等等,將老人帶入一個充滿想像和創造的世界,讓老人走出孤單,享受孤獨世界的寧靜、投注與幸福。
七、繼續學習,不斷體驗成長的喜悅
學習永遠不嫌老,身體的衰老並不意味著學習能力的喪失,活到老學到老是一種生命的智慧。繼續學習不但可獲得新知識、技能,保持思考的敏銳,也是結交同好的機會。尤其,當學習不是被迫而是興趣的選擇時,學習起來特別快樂,也特別有勁。
日本有許多熟年的藝人、學者或退休上班族,流行「短期留學」,讓她們的老年過得多采多姿。例如,愛川欽也的妻子內海宮土里,它本身是女優、作家,六十三歲時,因愛上韓劇,想進一步瞭解韓國文化,所以到韓國慶熙大學的語言學校,留學三個月,還請家教老師來家裡上課。
還有,柄本明的妻子角替和枝,是名舞台劇、電視劇演員。在滿六十歲時,她給自己一份禮物,去紐約住一個月,每天四處去看戲,努力與人溝通。她認為這是生命的洗滌,不但消除了日常的生活鬱悶,更有重新活過的感覺。
晚年是自我實現的時機,擁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學習新的事物,完成年輕時候的夢想。研究顯示,老年繼續學習不但有益於健康,也有助於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的提升。
八、培養專業的嗜好,讓心神可以投注其中
根據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的研究,老年時光至少需要二十種不同的嗜好,日子才會好過。這二十種嗜好,十種室內、十種戶外,室內有五種獨享、五種與朋友一起共樂,室外也分五種自己做、五種與眾樂樂。
如此,既有個人自由,又不離群索居。他認為每天打高爾夫球會膩,整天釣魚也會煩,所以要培養多種嗜好。
這是個好建議,不過培養嗜好的重點不在多而在精,如果只是消磨時間,五十種嗜好也不夠用,因為這種殺時間式的嗜好,不會讓我們專心投注,也不會有成就感,甚至不會獲得真正的樂趣。因此,與其重量不如重質,培養一兩種專業或半專業的嗜好,投注其中,就能夠讓我們享受孤獨的樂趣,讓生命有成就感。
九、種田種菜,享受田園之樂
孤獨不是每天過著「搖椅式」的日子,更不是奄奄一息的生活,而是生生不息的生活勞動。種田、種菜的「田園生活」,不但能讓我們體驗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和心境,透過我們的努力付出,而獲得期望中的回報或分享,總能產生生活的動力。
種棵樹,看它開花,看它結果;種盆花,看它花開、花謝。看四季的更迭,觀諸生命的自然現象。即使,利用窗台、屋頂,栽植一些植物、蔬果,都可以增加生活浪漫情趣。
因此,「回歸田園」是許多老年生活的浪漫想像,半畝田、一庭園,種花、種菜,一鋤、一汗,用勞動和收成去享受田園之樂。
(本文摘自《老是一種幸福:長年紀,也長智慧的八項思考(改版)》,大喜文化出版,邱天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