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提到,調查中雖然有高達9成7的民眾,都贊成預立醫療急救有關的自主計畫,以及和財務相關的遺囑,但付諸行動的卻只有3成多,有6成是有了觀念卻還沒有真正行動。
楊育正:財務安排好才不會禍延子孫
楊育正說,其實除了決定自己最後一段路要怎麼走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將財務還有事務性的事情交代清楚,才不會禍延子孫、造成紛爭。
被問到《病人自主權利法》中規定,需要由二親等、醫療委任代理人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規定是否過於嚴格,前總統陳建仁則是表示,任何的法律如果在過程當中有需要修正的部分,應該是隨著人民的知識越來越健全化,再來考慮這個程序是不是要改。
陳建仁:需要持續宣導再進行修法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陳建仁說,還是有不少人不了解自主醫療等這些制度,未來要繼續加強宣導,讓知識普遍提升,對生死的觀念更加了解,執行一段時間再來修法,相信會更加合適。
他說,一般的人對於生死問題,都是自己親友面臨死亡或臨終,比較會有情境來討論這問題,但年齡不同,會影響對安寧照顧的需要性,以及對自主醫療的需要性看法,所以安寧基金會這個調查很重要,未來才能針對不同年齡層來做教育宣導,後續再來讓制度更健全。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也提到,近來很多影視名人、明星驟逝,像Kobe、高以翔,甚至小鬼黃鴻升,他們都是很年輕的,這些各種的突發狀況,就是無常,明天怎麼樣不知道,所以應該怎麼去做決定,是今天就要決定。
王英偉:《病主法》是保護自己的法
王英偉說,如果家人送到急診,能夠延長生命是一定要救、要做的,但是如果發現是「延長死亡」,那就要立刻停止,《病人自主權利法》是保護民眾的法,因為「自然死亡」是很重要的,這些法案都是強調不要「延長死亡」的法,而不是用來終止生命的。
安寧基金會這次調查也發現,傳統醫療「急救到底」的思維已經翻轉,民眾對於生命的思考以及對安寧療護的認知,都較過去顯著提升,而且年齡越長者對於安寧療護的接受度越高。
▲安寧照顧基金會成立30周年,周二發表「台灣生命態度及安寧療護認知變遷」調查結果,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右3),以及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右5)與會,分享對安寧療護、生死的觀察和想法,右4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
近7成民眾認同末期臨終不急救
有近7成民眾接受末期病人臨終「不」急救,這個拒絕的意願也隨受訪者年齡遞增,尤其40歲以上者比率超過7成5(75.6%)。
至於末期醫療的安寧療護,有77.4%受訪者在調查前已經知道安寧療護,且有高達73.5%表示認同,其中,不論是安寧療護的認知或認同,同樣以40歲以上者為最高,分別是81.7%認知、77.6%認同。各項數據都顯示,末期不急救與安寧療護普遍獲得民眾認同,而且更願意提早思考與討論。
「台灣生命態度及安寧療護認知變遷」調查背景
安寧照顧基金會曾於2000年及2009年進行台灣民眾生命態度及安寧認知調查,是台灣首次對於死亡議題進行的深度民調,為了了解社會認知的變異,於是在2018年再次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