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很特別的喪禮,沒有此起彼落的哭聲,只有此起彼落的爭吵聲!
「你們花了爸媽多少錢,不要以為我不知道......」
「不管!這次勞保喪葬補助我們要申請......」
「憑什麼爸爸以後要我們照顧,你們不能照顧嗎?」
一直到最後媽媽放聲哭喊「你們可以不要這樣嗎?」ㄧ切才停止⋯⋯。
當時只是國中生的我,在經歷過外婆這場宛如八點檔劇情的喪禮,即使長大成人,每每回想起最後外公外婆天人永隔的那一幕,仍舊久久不能釋懷。
養兒不慎變啃老!重男輕女的家庭傳統
外公、外婆生育了四男二女,媽媽是長女,放學回家總有做不完的家務,常聽媽媽說以前家裡養雞卻不能吃雞蛋,因為雞蛋要拿去賣,而鴨蛋比較大才夠配飯,在媽媽生長的那個年代,就是這樣刻苦!
對於舅舅們的哉培及婚姻,外公外婆更是沒有少費心過,「養兒防老」是50年代以前根深蒂固的傳統。
聽爸爸說,因為舅舅們成年後,不論是創業或結婚都會很自然的跟家裡拿錢,也間接造成誰拿多誰拿少的計較心態。
再加上結婚後,多了人也多了聲音,於是外婆和外公便決定把財產分給舅舅們,減少糾紛,至於女兒則因為被視為是嫁出去的外姓人,所以並不在分產的人選裡。
當時我不解的是,為何「分家產」是步入老年一定要做的事?難道外公外婆自己辛勞一輩子賺來的錢不能留著自己享福?家人之間的相處難道不需要把「人性」考量在內?
外公外婆原以為在分產之後可以不用再聽到兒媳們的爭吵聲,日後也可以安然的被兒子們照顧,但卻不想,分家產竟也是加速家人關係惡化的開始。
所以,從那時候起,我便告訴自己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而等著分家產便是有所不為的事。
如果我真的愛我的父母,我不應該拿走他們這一生辛勞付出的成果,因為他們對孩子已經付出太多了,我的回報就是把我自己過好,讓他們老了不用再擔心我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
如果我真的愛我的孩子,我應該讓他們了解,不論是過年過節的紅包還是零用錢,都要懷抱感恩心來面對,因為這不是自己應得的。當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長大後可以獨立生活,為家庭盡責,為社會負責。
孩子想要不代表父母一定要給,擁有的錢是必須有所付出,不能不勞而獲!
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
自分產後,舅舅們便不再對外公外婆聞問,即便舅舅家離外公外婆家很近很近,依然是由外公外婆自己照顧自己。
記得專科跟著爸媽回雲林虎尾鄉下看外公外婆時,老家三合院已不若印象中的乾淨,兩老身體機能也逐漸退化,不再這麼精神奕奕,但,外公也總是不忘問媽媽「怎麼弟弟沒回來?」
是的,媽媽生了三個孩子,我排行老大,妹妹排行老二,最小的弟弟在外公外婆眼中,因為是男丁身份,所以,某些時候還是佔據一定的地位。
依稀記得要回台北時已接近傍晚五點,只見外公外婆相依偎的坐在三合院門庭前,含笑的揮手跟我們說再見,那時的我沒來由的一陣鼻酸,覺得外公外婆真的好孤單。因此,一直不放心頻頻回頭看著外公外婆,直到外公外婆消失眼前,而這也是我見到外婆的最後一個畫面。
沒多久,外婆就因為一次意外跌倒,行動不再自如,整個諾大的三合院仍舊只有外公ㄧ人忙裡忙外照顧外婆,某一晚深夜或許因為外婆不想麻煩外公,也或許老人家要證明自己,外婆獨自架著輔具往位在三合院偏位的廁所走去,這次離開房間後外婆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了!
我總想,如果外公外婆沒有分家產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如果舅舅們能就近將跌傷的外婆接回家照顧,沒有錯失及時救援機會,外婆是不是就有機會看到我們結婚生子?如果真的有如果…...
人生如若初相見,人生沒有早知道,喪禮上的外公一臉落寞,不知道是否因為重聽又或是假裝沒聽到,遠遠的我彷彿看到了外公那一閃而逝的淚光,這淚光落在外婆遺照上,那天的我已經痛到無法言語「外婆妳當初的決定值得嗎?」
最好的愛就是「不拖累不負擔」,沒有人想讓自己變成家庭的麻煩
在外婆喪禮後的某年某月,媽媽突然有感而發的跟我說:「以後我生病不要急救,我死了把我的骨灰灑大海就好!我不要造成你們的負擔。」
當下的我是拒絕接收這樣的訊息,直覺的用笨拙的方式回應:「哎呀!不要說這個。」事後我想怎麼可能會這麼做,「從小父母生養我們,把人生最精華的那份歲月貢獻給我們,到老換我們來照顧,到死由我們來處理父母人生最後的一段路,這不是應該的嗎?」這種想法並非只是要表現孝順,而是真心的想要感恩。
很多人步入老年,首先遇到的衝擊是必須面對自己的生存能力慢慢退化,所以,他們反自然的抗老,逞強的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就像外婆不要被協助一樣,這是一種對自己慢慢退化的恐懼。
再來面臨的衝擊是自己在行動逐漸遲緩、記憶及視力逐日衰退……等狀況下,必須接受自己已經不再是這個家庭主要的生力軍,得被動地接受子女的養護甚或是被外人照顧。
仔細想想,本來很有能力卻變得需要事事手心向上仰賴子女、聽從子女、配合子女,從子女模仿的對象變成子女嫌棄的對象,對於「養老」「保護」這兩個詞,多數老年人都不太能接受,因為他們曾經也是手心向下在保護及養育子女的一家之主。
面對子女,父母是無盡的付出;面對父母,子女是無度的需索。
讓彼此有機會野放 創造家庭的幸福感
台語歌后江蕙的「家後」其中有段歌詞是這樣寫的:
「有一日咱若老,有媳婦子兒友孝,你若無聊,拿咱的相片,看卡早結婚的時袸你外緣投,穿好穿醜無計較,怪東怪西嘛袂曉,你的心,我著永遠記條條,因為我是你的家後。」
這段歌詞幾乎是外公外婆的寫照,但歌詞中的「友孝」一直到外公也相繼過世,都不曾發生過。
2020年公視製播的《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家庭喜劇,幽默刻劃被傳統觀念框架住的無奈,就像我的外公外婆一樣,習慣性的把自己的變成是孩子的,習慣性的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孩子未來,但這樣的寄望在現實社會往往不堪一擊。
當年我出嫁的時候,爸爸一句「我不是賣女兒,我也不潑水」,所以,一直以來我跟娘家爸媽的關係都是緊密的。
「我有一碗飯,一定平分給我的父母及孩子。」 白手起家的我,或許有舅舅們的借鏡,不想讓自己的爸媽變成像外公外婆一樣,所以出門在外,我向來都是報喜不報憂,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不回家伸手要錢,是對父母的看重。因此,即便結了婚也希望能將父母放在自己照應得到的範圍,我也才能安心工作。
在家庭裡,我和先生有共識,出門吃飯總記得關心父母有沒有吃,出去玩總想著要幫父母買些什麼。我們沒有綁著彼此,卻默默關心彼此,爸媽有空就到處走走泡茶聊天,我們有空就帶著孩子和爸媽到處踏青,逢年過節就找了親朋好友一起跟爸媽話當年,爸媽想接孩子上下學就讓爸媽享受短暫的祖孫快樂時光。
在這樣耳濡目染下,孩子也學會出門邀約阿公阿嬤一起去,買伴手禮學會買阿公阿嬤喜歡吃的,阿公阿嬤不舒服也會主動關心,雖然我們並不是多麼富裕的家庭,但至少親情是緊緊的聯繫著,沒有因為工作忙碌而有所減少。
透過眷村的改造 打造夢想智慧村
我不是眷村出生的子弟,卻追求一個像眷村一樣溫暖的家,就像多年前那部《光陰的故事》電視劇,有笑有淚有感動。
對於養老院,總是會讓人直接聯想到是收容「被棄養老人」的處所,或許是因為名字中有個「養」字,讓很多長者無法接受自己已從養家淪為被養的狀態,以致於許多長者仍舊堅守家園,即便家園早已人事全非,即便有更幸福的生活方式可以讓長者快樂,長者仍舊選擇默默等候,等候他那不知何時回來的兒女,守護假象的短暫幸福,而忘了為自己尋找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快樂。
就像我的外公外婆,一直以來把重心放在四個兒子肩上,把幸福架設在四個兒子手上,卻沒想到最後等到的是孩子們的爭奪及捨棄。
我常想未來高齡化社會及醫療進步下,是否能有一處提供給健康長者生活的快樂園地?是不是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集結所有擁有各式各樣生活智慧的長者,讓我們的文化資產得以永續?
在那裡,老人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再是我眼中只有你,你眼中只有我,這種窒息式的親情;在那裡,老人可以成為孩子耍賴,可以透過自身專業當老師來教導不同世代的孩子,可以當學生四處學習打工。
希望將來有一天,年過半百後的你我都能有機會享受人生最後一段野放的快樂!
作者簡介_王俐文Jacey Wang
1978年出生於高雄市,為日治時期台南安平地方善紳 王雞屎(現受奉為台南安平 王城西 西龍殿土地公)的曾孫女。
「FAC社團法人中華國際全齡關照教育促進會」創會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為預防不當管教再認證(ISEC)計劃的發起人,服務0-99歲全齡關照產業!
FAC社團法人中華國際全齡關照教育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