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長大後發現他沒有用!源源不絕地滿足,造就孩子剩大嘴巴

將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長大後發現他沒有用!源源不絕地滿足,造就孩子剩大嘴巴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很多人對親近的人給予所謂的愛,是自己認定的、自我中心的,是看重「自己」的愛。

愛要剛好。自以為是地為別人好的愛,是支配;自我中心幫別人安排的愛,是控制;擅自決定別人應該怎麼回應的愛,是操控。

 

很多人對親近的人給予所謂的愛,是自己認定的、自我中心的、擅自決定的—「因為我愛你,所以你應該怎麼回應我的愛……。」他們看重「自己」的愛,勝過於真正重視另一個人的存在。

 

沒有界限和尊重的愛,大多是以愛為名行滿足私欲之實的控制和支配。

 

 

愛,要剛好。

 

要能尊重別人和維護他人的界限,愛才能剛好,不能因為說是愛,就侵犯和占有,失去了最基本的尊重

 

不成熟的愛正是如此,依賴和占有,並用很多理由和藉口,勒令你要滿足及符合他認定的愛。成熟的愛,是尊重和理解。不因親近了就生侮慢。

 

越是親近的關係,越需要尊重,因為關係親密了,就容易把對方的東西想成自己的,剝奪了對方的主體,悄悄地用自己的意念去左右對方。這是在找傀儡玩偶,是在玩弄別人於鼓掌。

 

愛一個人需要學習,才能把不成熟的愛,轉化為成熟的愛。

 

在學習的過程,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程和人生想實現的方向。就如孩子會成長,不會一直待在父母身邊,他們有自己要追逐的人生,有要實現的自我生命價值。

 

被剝奪自主的孩子

 

不成熟的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人生的玩偶。打扮孩子、指揮孩子、左右孩子,把自己的自我意念延伸至孩子身上。自己怕寂寞,就要孩子停止長大、停止交朋友、停止戀愛、停止發展夢想,只要剩一具沒有思考、沒有感受的娃娃就好。

 

在繪本《手,琵琶魚》裡,說了一個故事。從前從前,有個媽媽生了一個白皙漂亮的小孩,媽媽好愛這個孩子,想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甚至想把日月星辰都給這個孩子,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讓孩子飯來只要張口,也完全不需要用腳走路,因為媽媽會背著孩子走。

 

直到有一天,媽媽累了,開始想要孩子拿食物給她吃,但孩子說因為從來不需要用到手,所以手萎縮不見了。

 

媽媽只好轉而要求孩子背她走,因為她腿很痛。沒想到孩子對媽媽說,自己從來沒有在地上走過路,所以腳也不見了,所幸他的嘴巴很大,他會張開口......。

 

媽媽發現這個長大後的孩子不符合她的期待,不完美,真是個廢物,氣得把孩子扔進海裏,任由孩子在淚海中載浮載沉,不斷地哭泣著,期待能重新回到媽媽的懷抱。

 

這故事讓你聯想什麼?或感受到什麼呢?是不是很悲傷呢?被寵溺和不停滿足的過程,究竟是愛還是剝奪?

 

看似愛得很濃烈的媽媽,源源不絕地給予孩子滿足,卻造就一個只剩下大嘴巴的孩子,沒有手腳能夠回饋媽媽,被媽媽嫌棄及痛罵,最後被丟到海裡載浮載沉。這猛然的遺棄,讓驚慌失措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什麼?哪裡不好?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呢?始終不明白自己哪裡不好?為什麼好像得不到父母的認同或肯定?還常被嫌棄和鄙夷?

 

其實這一切都是一場局,名為「控制」的局。他們口中所謂的愛,其實是先付出後要得到回報;要聽話、要有用、要不離不棄、要不會長大,始終和順地做父母的洋娃娃。

 

但是一旦你被剝奪很多自我能力,無法去因應父母更大的期待和要求時,你就成了一個失敗的孩子,一個令父母想要切割遺棄的孩子。

 

在故事裡,或是在現實生活裡,有多少這樣的故事呢?

 

你必須完全符合父母在各種時刻的期待和設定。你只要接受、只要服從、只要聽話,都不要表現出其他的個體意見、思想和感受。一旦你不照著期待和設定來反應,就是一個令父母失望、挫敗和萬分悲痛的失敗品,應該予以拋棄和切割。

 

家庭和父母,正是個體之所以失去界限的最初源頭。假若在你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已經不被允許是獨立的個體,長大後就難以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立下界限: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天下雜誌出版,蘇絢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