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爸爸、富爸爸
坦白說,老爸算是一個刻苦耐勞的人,在生活上他都是省吃儉用的,可是努力工作一輩子,還是落得清貧潦倒的下場。
很多時候,我聽過他埋怨說:「我的命不好,一生也沒有碰過什麼好的機遇。」他一生忠忠直直,不貪不騙,從不求大富大貴,但不知為何多年來營營役役,卻依然無法走出生活困頓。
老爸對於自己的命運際遇總是感到無能為力、鬱鬱寡歡,並認為這一切都是早有注定的。
其實不只是老爸,我發現很多心理個案都出現類似的生活困局,例如有個案很窮,不斷地縮衣節食,卻依然入不敷出。
有的很胖,然後拚命地減肥,卻依然大腹便便。又有一些人很忙,天天瘋狂地加班,但工作依舊堆積如山。
那些人並不是不夠努力,相反他們不斷努力地想要做出改變,只是沒有得到一丁點的預期結果。這種情況就如同一隻被蒙住了眼睛的驢子,不停地一圈一圈拉著石磨,雖然感覺是一直往前行,以為在進步、在成長當中,但事實卻只是一直在原地打轉。
老爸的貧窮也像活在一道走不出來的生活迴圈。
回看老爸一生時,我曾經把老爸當成我的諮商個案,對他的人生命途進行了一次大剖析,發現他的貧窮其實是源於他的思維,而不是他的命。
我希望藉老爸的人生經歷,向大家清楚展示什麼是「命由心生、運唯心造」,一切都是我們自己親手造成。
只要你明白這些貧苦到底是從何而來,你便能看見命運的關鍵所在,看見其他更好的生活方式,甚至發現苦命原來可以避免及逆轉的。想要當一個窮爸爸還是富爸爸,你絕對有權選擇。
一個常聽到的問題,就是到底是出生時辰重要,還是個性重要?是八字決定命運,還是思維決定命運?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思維與性格才是塑造命運的最重要元素,而你的思維設定更等同是你人生格局的設定。
把一顆石榴種子放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栽種,將得出三種截然不同的命運結局。把種子放到花盆裡,石榴最多長成五十公分高,結不出一個果實。
把種子放到一個大缸裡,石榴可長到約一公尺高,並開始結出果子。把種子放到院子的空地裡,石榴能長到四、五公尺高,果實掛滿一樹。所以說你的格局如何,你的人生亦將長成如何。
思維決定了我們人生所站的位置,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高度及視野,以至於對世界、對事物的解讀。當站在大樓的低層,你看出去滿街都是果皮紙屑,處處垃圾,而你在意的盡是那些雞皮蒜毛的瑣事。
當站在大樓的天臺,你看見的都是種種的規劃建設,風光無限,你想到的都是人生的可能。
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你感覺自己的心胸無比開闊,看見的是整個世界,想到的是無限可能。
人的思維不一,眼界不一,人生格局自然有天壤之別。思維設定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人生每個大大小小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走向,最終編成我們的命運結局。
一個人之所以窮,從來不是因為他缺乏資源或能力,而是因為缺乏創富的思維、缺乏長遠的視野。
所以老爸的窮,是因為在他的大腦裡潛藏了一套牢固的「貧窮思維」。貧窮思維就像是潛意識裡的木馬程式,一旦被植入了,就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致貧行為。
但老爸的貧窮思維是如何形成的?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學回來的?其實,貧窮思維就如所有的習性一樣,都是被現實環境培養出來、被社會文化灌進腦袋的。
老爸自小跟著爺爺四處逃難,過著貧困漂泊的生活,經常處於物質極度匱乏的狀態。當一個人長期缺乏安全感,心理成長就會出現滯留,形成日後的病態補償或依賴行為。
從年輕開始,老爸就一直擔心沒有錢生活,很早就養成節儉刻苦的習慣,只花有必要的錢,生活上一切以省為本。
他對錢的概念十分狹窄及扭曲,固執地認為把錢攢下來才是最實際的,積少成多才是脫貧的不二法門。只是幾十年來,他的命運並沒有因此而有絲毫改變,相反地,他更是越省錢越窮、越留破爛越窮。
回顧老爸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外,他都把時間花在三件事上:撿便宜、拾破爛、與整理舊物。
這三件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浪費時間!貧窮思維會令人對時間產生一種扭曲的價值觀,老爸誤以為時間是沒有成本的,一直重複做著極低時間成本效益的事情。
例如老爸總以為買菜做飯一定比外出用餐經濟實惠,雖然從表面看錢確實是少花了,但如果他把買菜、切菜、煮菜、及清洗的時間省下來賺錢,他能賺到的錢可能要比能省下的多好幾倍。有時候,凡事親力親為並非是最有成本效益的做法,做著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反而會耽誤你大量時間,讓你付出大量精力,最後卻換來不如人意的成果。
也許老爸自覺生產與賺錢的能力不高,時間成本對他而言可說是一文不值,他覺得他所缺的是金錢,而不是時間,所以寧願花大量時間去省下少量金錢,寧願大排長龍去賺取少量的金錢折扣。
這種低時間成本的觀念,令老爸終日渾渾噩噩地置身於日常瑣事當中。老爸澈底搞混了時間與金錢的互換原理,分不清哪個是因、哪個才是果,如果他能改以時間去衡量事物,事物就再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值得與否」。
要知道時間不是沒有成本的!
相反時間才是人最有限及最珍貴的資源,不論你是富有或貧窮、長壽或短命,老天都十分公平地給予你同等的時間量值,一年都是三百六十五天,一天都是二十四個小時,沒有誰比誰多。只是時間不像金錢,不能拿來積存或轉讓,如果當下的時間沒有充分利用,便只有白白的浪費流失。
如何利用時間去創造最大的價值,便是人生致富的最大關鍵。在貧窮思維底下,人生時光將變得一文不值。
在資源匱乏下,恐懼容易使人專注於自己所缺少的資源上,並把金錢的價值過度放大,形成管窺效應。
這就如同把一個硬幣放於窮小孩的面前,小孩的注意力會被硬幣所吸引,眼裡就只有那枚硬幣,硬幣以外的往往會被忽略。
我記得曾在心理課堂玩過一個思想實驗,教授請大家閉起雙眼,試想出除了香蕉以外,還有哪些東西是黃色的。
大家能想出的答案大概都只在十個以內。在接下來的一班,教授把問題更換成:「有什麼東西是黃色的?」同學們能想出的答案竟然多出好幾倍。
這個差別就是源於管窺效應,教授在第一個問題中加入了限定詞「香蕉」,因為香蕉屬於水果的一種,同學們的想法就容易被限制在水果的類別裡,除了水果以外,他們會傾向忽略別的東西。
管窺效應令窮人更傾向關注於金錢的事宜上,無視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需求。
也因如此,老爸總是不自覺地被價錢所控制,當看到「買一送一」、「割價求售」、或「限時搶購」等字眼時,就會感到莫名的興奮,容易失去理智。
每次到商場買衣服,他第一眼都是落在標籤吊牌的價格上,先選價錢,再考慮衣服好不好看,注重的是價格而不是感受。
每逢百貨公司的周年慶典,他會因折扣優惠而不惜去大排長龍,結果常買下一堆便宜但不合用的東西。有好幾次,超市做推廣促銷,把大小分量不同的貨品劃一減至同等售價,老爸二話不說便拿起最大分,買了比他原來本想要買的分量多出了兩三倍。
根據消費者行為心理,窮人一般傾向於買同等價錢中的最大分量,他們只想逢低價買進,特價時更是多買無妨。
但有錢人的想法卻明顯不同,他們更傾向於選購自己所需要的分量,不會因為價錢而忘掉真實需求。
某程度上,思維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焦點,所以懷有貧窮思維的人,視野自然被限制在金錢管道裡頭。
在稀缺的狀態下,窮人的注意力會瞬間從需要轉移到金錢的甜頭上,容易被低價、特價誘惑。
商家就是捉緊這種大眾消費心理,不斷向你灌輸「多就是好、越大越便宜」的概念,當你被完全洗腦後,「貪便宜」便會成為你的終生消費模式。
老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看到減價的字句就像看見了符咒一樣,馬上掉進貧窮思維的坑洞,明明是想要省錢,結果卻花了比預算更多的金錢。
也因如此,家裡常囤積著一堆吃不完又快過期的食物,很多時候,老爸不只把自己、也把全家人拉進一個兩難的局面,要不就撐著肚皮把過剩的食物全部吃掉,要不就忍痛把食物丟到垃圾桶裡。
即使食用期限過了,老爸也會因為不想浪費而偷偷把過期食品吃掉,在我的記憶中,他就有不下十次食物中毒的經驗,輕則拉幾天肚子,重則還要被送進醫院的急診室。
誰偷走你的人生機會?
也許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命運注定的,不管好與壞,我們都無權選擇。同樣地,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也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一個小孩能做的就只有乖乖上學,趕快把書念完。
至少要等到離開學校,出來社會工作,掌控命運的能力才一點一滴地回到自己手裡。所以說,人與人的真正距離大約是從二十五歲開始的。
但老爸在長大後,都沒有遇過能改變人生的機會嗎?到底是誰偷走了他的人生機會?還是機會其實一直都在,只是他沒有看見而已?
我想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指世間並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不付出成本而獲得利益是不可能的。
這個概念最早可能是在一八七○年代的美國出現,當時一些酒吧為了吸引顧客,他們想出以「免費午餐」做招攬,雖然午餐是免費的,但顧客必須在用餐時,購買至少一杯酒類飲品。
從酒吧的角度,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飲品而非食物,如果以平價食材製作大量的同款午餐,所花的功夫與成本其實並不多。
但從顧客的角度,一頓午餐的價值卻要比一杯酒的價值高很多,而且酒可以不喝,但飯卻一定要吃啊。
再者,酒吧老闆深知道美國人的飲食文化,他們習慣在用餐時喝大量含酒精的飲料,所以只要能成功把他們吸引進來,即使扣除午餐的成本,肯定仍能賺到不錯的收入。
當大家看到「免費午餐」這個具有非凡魔力的牌子,絕大部分人還是抵受不住誘惑,因貪小便宜而步進酒吧。
結果一如所料,多數客人在用餐時都不自覺地多買了幾杯酒飲用,雖然省了吃午餐的錢,但卻多花了很多錢在買酒上。
這個故事正好說明,天下間是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成本,都不能只從表面去計算。很多時候,那些隱藏成本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地方,因為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
其實時間除包含了顯性成本外,還有隱性的「機會成本」,就是指你為了從事這件事而放棄的其他事情的價值。
如果把人力、時間用在某一件事(例如排隊),就得放棄其他機會(例如休息或工作),那些機會就變成了排隊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這概念正好提醒我們,有得必有失,人生很多的機會其實是自己親手放棄的,因為我們只看到得而忘了失,事實上,失就已經是得的機會成本。
就如剛才所說的例子,天下不是沒有白吃的午餐,而是你所付出的不單單只是這頓午餐的價錢,還有就是你放棄了能吃到更好、更美味食物的機會。
老爸總是忽略機會成本所帶來的重大影響,他不只在撿便宜貨時忽略了時間成本,更進一步把寶貴時間浪費在整理多餘的舊物上。
我粗略估算過,他每天至少花上一小時去整理舊物,二十年間不知不覺就耗掉了七千三百小時。
如果他把這些時間用來每天鍛鍊身體,便不至於接二連三地患上心血管梗塞,就連患上失智症的機率也可大幅降低。
除時間以外,整理舊物其實是一件十分花心神體力的事情,尤其是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連人的生活空間也嚴重不夠,更何況是用做存放物件。
所以,與其把時間及精力投資在這些「某一天可能會用得著的東西」上,倒不如把時間投資在自己的身體、工作、或生活上,至少他肯定可以享受到那成果。
另一個例子,就是老爸每天都會選擇最便宜的交通方式去上班工作,他寧願花更多的時間、走更遠的路,也想要省下那微不足道的交通費用差額。
雖然說積少可以成多,長期省下來的小額費用也能變成一個可觀數目,但如果他能換個角度,把這些時間與精力投放到別的事上,他能獲得的利益將遠遠超越他所省下的數額。
他可以選更直接及更快捷的交通工具,又或是改以跟同事共乘的方式上班,然後把每天省下的時間與精力好好工作,他的工作效能與表現肯定能有所改善,甚至因而獲得更好的工作與晉升機會。
這就是「放眼現在」與「放眼未來」的視野之別,也是貧窮思維所造成的認知盲點,令人目光變得短淺,一天到晚只關注眼前的蠅頭小利,忽略時間的機會成本。
如果老爸懂得把目光放在更重要的目標或更長遠的規劃上,而不是一天到晚去排隊、去撿便宜,他的人生絕對是不乏機會的。直至老爸失智之前,他還在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命運之神沒有眷顧他。
老爸患上失智症後,他的理性思維因為大腦出現病變而逐漸瓦解,但同時間,伴隨他一生的貧窮思維及行為也消失無蹤,他不再擔心沒錢,也不再害怕貧窮。
他瞬間便走出了那個貧窮的生活怪圈,不用再像薛西弗斯那般日復一日推著巨石上山,他人生的重擔終於卸下了。
現在的他,不會再抱怨命運,也沒有了命不好的概念,反而把時間全花在讓他快樂的事情上,甚至活得比我更知足自在。眼看著老爸在思維上的轉變,我覺得他是「得智」而不是「失智」,他雖然口袋貧,卻心靈富足。
所以,貧窮思維才是人生真正的小偷,讓人把生活變成一件徒勞無功的差事,既無意義又不能逃脫。
這世間哪有什麼好命、歹命,人生的機會大概都是均等的,只在乎你有沒有看見。只可惜,我們的思維通常都是本末倒置的,習慣以低維度的思考去解決問題。
例如,大家都忙著研究如何省錢、撿便宜,而不是想方法去賺更多的錢。面對疾病,大家最關心的是如何治療疾病,打哪支疫苗比較有效,但卻不去想如何令自己活得更健康,增強自己的免疫及自癒能力。
我很喜歡英國小說家斯特恩(GB Stern)的一句話:「樂觀主義者發明了飛機,而悲觀主義者發明了降落傘。」
於我而言,命是由心生,運是唯心造的,最厲害的吸引力法則並不是創造機遇,而是發現機遇。
(本文摘自《最後,我會變成你嗎?:我的麻煩失智老爸+失智老爸教我的幸福必修課》,時報出版, 鍾灼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