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科技業出身的醫療門外漢,是怎麼做到拿下美國市場八成市占率,產品還打進空軍一號?
這家公司,是二○一○年成立的晉弘科技,它之所以能有這個成績,靠的是一個叫手持式五官鏡的產品,那是一台可以拿在手上、且能適配不同鏡頭的設備,讓醫師診斷眼、耳、鼻、喉、皮膚的疾病。
打破傳統的五官鏡,必須設置在桌上、且無法攜帶的限制,讓晉弘在營運第四年就損益兩平,更是一二年成立的「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第二家投資、首家成功出場的新創。
醫師扛設備出診 他找到痛點
去年,晉弘營收來到四.八億元的歷史新高,並且即將在今年六月上市。然而,該公司的創辦人鄭竹明,卻是科技業出身,創始團隊也多數是科技人,究竟這群醫療業的門外漢,是如何在傳統大廠盤據的醫療市場殺出血路?
鄭竹明創業的起點,是他還在光學模組廠揚明光擔任資深處長時,認識了台北榮總醫師,「他們常去眷村幫老榮民診斷,要扛很多設備、又要點散瞳劑。」鄭竹明回憶,當時醫師提出手持設備檢測的期待,種下他開發新品的念頭。
後來他把這個想法帶回公司,但,一○年光學業的熱門市場是手機,導致公司內部幾乎沒有人支持他的想法,「那時我三十七歲,(所以後來)找了團隊,我們自己也有一些儲蓄,」於是,他毅然離開揚明光,在當年八月成立晉弘。
只不過,公司成立才兩個月,鄭竹明就發現醫療產業的難。晉弘科技影像感測事業部副總經理許志祿回憶,初期公司鎖定的產品是眼底鏡,但因為這個產品屬於風險高、認證長的二類醫材,光是取得主管機關核准,就得花上六到九個月,在有限的創業資金之下,等同與時間賽跑。
一一年,當多數人迎接新年時,晉弘的現金水位逐漸見底,在公司面臨存亡之際,鄭竹明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即刻改做認證時間較短的耳鏡與皮膚鏡,第二,要用當時罕有、「可更換鏡頭」的設計,去開發這兩個產品。
但眼前的新產品,還是存在開發難度。「手持式不能重,光學元件體積就不能大、感測器也要比較小。」許志祿說,對於過去在科技業就開發過投影模組的晉弘團隊,優勢格外顯著。
策略調整後,產品也慢慢成形,機會,終於在當年十二月來到。「那年我去舊金山參展,遇到第一個客戶捷德(JEDMED),」鄭竹明回憶,當時公司沒錢設攤位,他只能買了一張六千元門票入場,結果,他在展場上與美國前三大耳鼻喉科儀器廠捷德一拍即合,成為晉弘打進醫療市場的起點。
只不過,真正讓晉弘站穩美國市場的,是一四年打進美國傳統五官鏡市占第一的百年醫療器材大廠「偉倫」(Welch Allyn)。
一二年,嗅到手持式五官鏡商機的偉倫,開始在全球考察潛在的供應商。後來他們放眼全世界,發現只有兩家公司擁有這種產品的量產能力,一個是總部位於芬蘭的歐視博(Optomed),另一個就是晉弘,考量晉弘產品體積更小、價格更好,於是主動找上門。
但雙方合作之初,卻是帶著波折。 「一開始,他們希望收購我們,」鄭竹明回憶,當時他反覆說服對方降低收購比率,足足溝通了半年,偉倫才同意改用投資的方式,開啟雙方合作,晉弘因此站穩美國市場,也讓偉倫成為貢獻其營收近五成的最大客戶。
挾著偉倫在美國市場龍頭的優勢,晉弘的手持式五官鏡,後來拿下這類產品在美國八○%的市占率,更成為美國總統座機上的重要檢測儀器。
搭著巨人的肩膀拿下實績後,晉弘知名度漸開,它在創業第一天就布局的自有品牌「horus SCOPE」,也開始逐步提升,如今,自有品牌、代工業務營收占比,已呈現各半態勢,而這個相對均衡的現況,也與它過去的一次學習有關。
拚自有品牌、切入耗材產品
一九年,晉弘與偉倫進行一場近九個月的產品開發計畫,最後卻意外終止,這導致公司投入的成本難以回收,當年獲利也從前一年的六千多萬元,縮水至十分之一不到。
儘管隔年獲利又回到六千多萬元,但這一課,讓晉弘把重心轉到自有品牌,今年更將前進日本和泰國擴展市場。
中國信託證券投顧分析師蔡欣妤觀察,由於醫療設備的使用壽命長、採購頻率低,晉弘若要擴大營收,必須開發更多新的產品與應用。
對此,鄭竹明看好今年力拚取證的「拋棄式內視鏡」,會是推動晉弘未來成長的動能。過去從光學切入醫療,如今從設備切入到耗材產品,這將是晉弘又一次的創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