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你告訴我,我應該原諒他嗎?」她淚眼汪汪,眼淚撲簌簌地直直落下。
她發現先生出軌,而且也跟先生攤牌了,先生懊悔不已,語氣懇切,希望她能夠原諒他,給他一次機會。據她所說,他們從學生時代開始交往,相識多年,結婚至今十五年。先生不曾出軌,這是第一次。
「我不知道我該不該復合,這不是他第一次劈腿了。」她嘆了好大的一口氣,不若其他女性發現男友偷吃,抓到老公外遇時,通常會有的悲憤與震驚,因為她早就累積不少經驗值,差別只在於男友偷吃對象的年齡、職業及外型各有差異。
她接著說,面對男友每次的對不起,說好沒有下一次,她有很多的糾結及心痛。兩個人交往十年了,多少風雨及歲月都是兩個人一起走過,他當兵退伍,他獲得升遷;她求職順利,他陪她度過母親過世的傷心,還有彼此許多次的生日,太多的紀念日,太多的回憶。她有太多的捨不得,這些心事別人不會懂,所以都可以說得很輕鬆,勸她分手,跟她說快點去找下一個。
每當我聽到個案或是朋友問到我上述的問題,我都是感慨萬千,更是百感交集。原諒不原諒,是所有出軌的故事裡,必然出現的亙古是非題。外遇這回事,究竟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還是對方將從此學到乖,記取殺傷力無遠弗屆,變得成熟及能夠同理?
原諒,還是不原諒?
英文有句諺語,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意思是說,欺騙我第一次,可恥的是欺騙我的你;然而,欺騙我第二次,也就是我受騙第二次,那麼愚蠢、丟臉及可恥的人就是我自己。為什麼呢?因為是「我」把欺騙的機會給你,是我賦予你機會及權利,欺騙我第二次,或者是往後的無數次。
許多時候,不是遭遇背叛所苦的人,也就是正宮原不原諒的問題,而是出軌的當事者,他們是不是真心渴望配偶原諒,徹底認識及體會到自己的出軌帶給了伴侶莫大的傷害,還有對於周遭人的影響,無論是共同朋友或雙方家人(尤其是孩子)。
有些出軌的人,認為伴侶的原諒是理所當然的,自己被原諒更是合情合理,進而說出:
「我都願意回來了!你要鬧到什麼時候?」
「我都已經跟外面斷乾淨了,你還想要怎麼樣?」
他們沒有先進行內省,去探索、瞭解自己為什麼外遇,同時檢視自己的措辭、神情、態度及行為讓伴侶多麼傷心。反而先責怪起太太小心眼,是老婆玻璃心、雞腸鳥肚,甚至還說出:「天底下有哪個男人不外遇?」「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而已。」多少妻子在沒人看見的家裡,在外人看不到的情境裡,受了更多的痛苦及委屈。
這就如同《增廣賢文》裡頭所說的,「莫怨太陽偏,只恨枝無葉。」一個人去責怪太陽偏心,不去照耀他這邊,才會讓自己的樹葉沒有長好,無法豐盛茂密,就如同出軌的人責怪伴侶氣量小,不肯原諒自己。然而歸根究柢,肇事者正是他自己,若不被原諒,只是剛好而已。
另一類出軌的人,則是確實明白了自己的出軌行徑,傷透了伴侶的心,讓父母失望及灰心,從此記取了教訓。
他們從中看見自己,認識自己,他們找信任的好友傾訴,找相關的心理書籍閱讀,甚至透過心理諮商,更深入地剖析自己。為什麼會出軌?為什麼會失去理智?為什麼成為了自己也不喜歡的自己,而斷送多年的感情?即便懊悔不已,即使自責不停,但他們接受分手或離婚的決定,同時,也願意盡全力彌補對方的傷心,縱使彼此已經不再是男女朋友,或者夫妻的關係。
比起原諒/不原諒,更重要的是……
如果你想要原諒,那麼就勇敢原諒,無須勉強,更無須責怪自己。若是他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及決心,而你也期待婚姻繼續,關係維持,那麼就順從你的心。同時,看見真正該原諒的人,該和解的人是自己。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過,所有人都喜歡充滿愛的人。這段名言帶給我的反思及警醒,不是因為所有人都喜歡充滿愛的人,所以要讓自己充滿愛,讓所有人,也就是外面的人都喜歡;而是所有人當中的你,「喜歡你自己嗎?」
你對待自己的方式,你看待自己的眼光,是不是充滿著愛?還是滿滿的羞辱、報復、自責,甚至是自恨呢?
回頭關照、正視受了傷的自己
當伴侶出軌,許多人只把焦點放在原諒對方,卻忘了真正該原諒的對象,是受傷的「自己」。真正該挽回,真正該愛回來的對象,是自己,不是別人。不是你能不能再次信任他,相信愛情,相信婚姻;而是你能不能再次相信你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不是傻瓜。
許多人遭遇欺騙、遭逢伴侶出軌之後,對於自己是相當不信任的。因為,不論是受傷的你自己,還是你身邊的人,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跟你說,「你不會看人,所以才會嫁/娶了會外遇的人。」
然而我想告訴你,這些思維都是短視,還帶著偏見。
什麼叫做「會看人」?會看人代表了他能精準預測及掌握一個人的未來:一定是怎樣,絕對會怎樣;一定不會怎麼樣,絕對不會是這樣。但試問,有誰能做到呢?算命都沒有這麼準。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其自由意志,連當事人自己都無法預測及保證自己的未來,不是嗎?那麼旁人所說的不會看人,也就是「你怎麼看不出來她以後會出軌」、「你怎麼會嫁給日後去睡別人的男人」……這都是太過自以為是的論斷,更是補上不必要的一刀,再次傷害了你的心,質疑了你的判斷。
(本文摘自《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寶瓶文化出版, 洪培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