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弱點?其實,所有可能讓人忐忑不安,所有一旦曝光,可能引發人生滔天巨浪的祕密,都必須嚴密妥善地埋藏起來;深怕被拆穿,擔心被發現,所以透過各種心理防衛機制來抵消心中的不安,避免自己的弱點及祕密會見光死,藉此保護自己,獲得暫時性的情緒緩解,進而感到安全。
消除心裡的愧疚與罪惡感
心理防衛機制當中的「抵消」(undoing),是指一個人透過象徵性的事情及行為表現,來抵消不愉快的感受及想法,例如愧疚、罪惡感或不被社會接受的行為及念頭。
而這些不安的感受,來自於深怕被揭穿的祕密、曾經做過不可告人的行為,或者是曾經浮上心頭,但卻沒有採取行動的邪惡念頭……都包含在內。
很常見的案例之一,就是與同事遊走在曖昧邊緣,但是沒有離婚打算的先生;心中隱約知道做了對不起太太的事,違反了良心及聖潔的婚姻誓言,所以回到家以後,對妻子大獻殷勤,更顯得體貼,甚至格外費心思地準備禮物。
明明不是紀念日或生日,卻意外地有了準備,還找了一個合情合理的名目:「這麼多年來,妳辛苦了。」他變得特別大方,什麼都給妳買,卡片任妳刷,妳說什麼都好。
換言之,就是藉由這些溫柔、體貼、細膩又大氣的舉動,來抵消心中的罪惡感及愧疚。
帶著贖罪意味的禮物
不明一切經過的妻子,覺得好驚喜。先生變得更大方、更體貼。殊不知這些殷勤舉動,都是因為先生心中有鬼,因為心中懷抱著不可告人的祕密,就如同喉嚨中的魚刺,如果不多吞幾口白飯,如果不多做些什麼事,就會讓他寢食難安,也像熱鍋上的螞蟻:慌張、不安及焦慮,尤其是擔心東窗事發的恐懼。
甚至,如果太太隨口問起:「怎麼今天比較晚回家呢?是因為工作太忙,留在公司加班嗎?」先生也能透過帶回家的禮物,作為最漂亮,也是最合理的解釋。因為下班回家途中,我去店裡取貨,沒想到路上又碰上塞車,所以耽擱了,回家時間才晚了。
太太一聽到先生這麼說,再看到明擺在眼前的禮物,哪裡還會聯想到其他可能性,尤其是可能讓她難受的婚外情。泰半都是笑逐顏開、樂不可支,覺得自己真是沒有嫁錯人,讚嘆先生溫柔貼心都來不及了,哪裡知道這份禮物,背後有著濃濃的贖罪意味,其實是先生透過心理防衛機制來抵消心中罪惡感的工具。
犯錯的孩子,透過乖巧,降低愧疚感
我們都是人,誰能夠沒有祕密及弱點?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透過「抵消」來處理心中,因為祕密及弱點而產生的各種不舒服感覺。
說錯一句話,就會多說幾句好聽的話;做錯一件事,就會多做很多好事來抵消心中的尷尬、愧疚及不安。希望能功過相抵、希望透過這些方式,自我批評及責難的聲音能夠減少,早日放過自己。
又或者,在學校作弊被抓,很怕被爸媽發現,被痛罵一頓,甚至被體罰;所以孩子放學回到家後,頓時變得格外乖巧聽話。
平時需要三催四請,怎麼今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是自動自發開始寫作業、完成功課,不像以往都要妳音調提高八度,音量提升好幾倍;平時怎麼叫都叫不動的少爺與公主,總要妳變臉,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放下平板與手機,成為認命寫作業的孩子;今天都不需要妳拉長臉,孩子瞬間變得懂事而成熟。彷彿天使,或者被開光加持。
殊不知,是孩子在學校犯了錯。他們正在使用心理防衛機制來抵消可能被揭露的徬徨不安。透過乖巧認真的行為表現,來減輕做了錯事,因而帶來的內心負荷。
祕密及弱點是出自你的主觀感受
所有的心理防衛,都是為了不讓別人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主觀」弱點,還有不願被人知道的祕密:可能是自己曾經犯下的錯,還有自己認為不夠好的那一面。
但進一步思考,你所認為的祕密及弱點其實出自你的主觀,重要性及嚴重程度也來自於你的判斷。
也許實情是無傷大雅,也許是被人知道還好,然而你的主觀判斷卻是危險,你的主觀感受就是不安全,所以必須把它緊緊鎖住,必須動用心理防衛機制把它阻擋掉、抵消掉。
因為你深怕被人知道之後,你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及價值感瞬間大減。
如果你是上述例子裡的另一半或父母親,而且你已經知情,你可以主動表達出包容的態度,這就是一種機會教育。
遊走在發展婚外情的危險邊緣,其實是內心深處的無聊、空虛及生命缺乏目標,更需要被看見;考試作弊是為了得到好成績,孩子只是用了錯誤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每個人都需創造出一個「容納」空間
那麼,如果你是使用「抵消」來進行心理防衛的當事者,可以做什麼呢?你可以包容自己。
所謂包容,並不是要你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來自圓其說,包容更不是姑息養奸。而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創造出一個空間,去「容納」外界可能會有的指責、批評及抱怨,去「接納」自己心中想要依賴、想要逃避、想要使用心理防衛機制,因為那正是目前感到最脆弱、軟弱、恐懼和侷限的部分。
在這個空間裡,你能夠安頓好自己的情緒,擴展原本自我侷限的認知,不被內外衝突所影響,更不被情緒起伏所牽制。同時,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自問:我能從中學到什麼?或者幫助別人學到什麼。
每一個事件的翻面,都不只是背面,而是有認識自己的線索,有成長的機會藏在裡面。
不再害怕祕密被拆穿,不怕弱點曝光會讓自己一敗塗地。
你不再需要透過心理防衛機制來抵消不安,也不再困住自己。
不再惶惶終日,因為你開始感到真正地安全。
(本文摘自《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寶瓶文化出版,洪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