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海嘯亂工作,「聽到LINE響起就想哭」…面對職場焦慮,心理師籲「三大面向」好好顧身心

疫情海嘯亂工作,「聽到LINE響起就想哭」…面對職場焦慮,心理師籲「三大面向」好好顧身心

「工作量如海水倒灌一樣湧進來,主管一貫風格要求要快、狠、準,我該怎麼辦?」

「只要聽到LINE的聲音響起,就心跳加速、胸悶,有時會很想哭。」

「到辦公室的途中開始反胃想吐……。」

Covid-19疫情還在高原期,隨著確診人數的增加,許多人的工作節奏被打亂,一邊防疫、一邊應付各種突發狀況,身心緊繃而出現失眠、易怒、憂鬱、腸胃不適、皮膚等身體與心理症狀。這些問題如果放置不理,長期累積下來就可能惡化為難解的宿疾。

 

長期為企業員工諮商以及擔任訓練講師,聽到員工種種情緒反應是很尋常的事情。在疫情爆發之後,明顯感受到大家焦慮程度直線上升,身心負荷達到負荷的臨界點。

 

組織脆弱之處成攻擊點

 

讓員工焦慮的不一定是疫情造成的直接影響,但是外在大環境跌宕激烈,可以說,整個社會就是壓力鍋,職場裡的變動狀況是加壓器。光是自己或同事確診之後在工作上的職務代理、責任歸屬該如何確定,就讓人傷神。

 

有人說,這次的Omicron病毒很厲害,無差別的全面攻擊,免疫力愈弱的人,被危害的程度就愈高。其實,病毒對組織的考驗也一樣,哪裡脆弱就在那裡成為破口。例如,部門本來就有人事之間的矛盾,誰和誰有心結,遇到緊急調度的時候,衝突就容易增加。

 

人在長時間焦慮,思考速度、縝密度、做事的效能及人際關係都會受損,進一步個人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等都會波及。在多重的壓力情況下,要如何自我保護?

 

一、認清個人極限

 

變動時刻,接獲臨時的任務很尋常,但也容易慌張。通常慌張多半因為「兩缺」:一是缺乏對業務的熟悉度,二是缺乏時間。

 

如果是熟悉度不夠,最好參酌有經驗者的意見,衡量評估需要多少時間可上手,不要貿然一口答應接下任務,又沒有能力做,變成將地雷抱在手上。

 

如果是沒有時間做,人不是機器,事情只能一件一件來,排定優先順序就是首要之務,如果所有項目都是又急又重要又沒時間,那只能向上反應,尋找分工的可能性。

 

特別要提醒,有一些盲點,把時間給吃掉,使得沒有時間的情形更嚴重。

 

□ 要求將事情做到完美盡善

□ 企圖要一次同時完成多件項目

□ 認為拒絕主管的要求不可取,為了事業發展只能通盤咬牙接受

 

這三點如果符合兩點,要小心自己身心可能已經受威脅,而不自知。隱藏在這三個盲點的背後是「完美主義」,而它正是健康的大殺手。

 

承認人有極限,尤其要高品質要有時間琢磨與沉澱,有些急迫時刻只能「先求有」,給自己一些彈性,才不會把自己逼垮。

 

工作海量的時候,為求達標腳步容易慌亂,這時候套用金城武廣告語,「世界越快,心則慢」,一件一件慢慢的來,反而比較快。

 

二、別讓自己站在對立面

 

臨時交辦任務的狀況時,我們很容易將情緒放在:主管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公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合理政策?同事為何都拿到比較好的機會、比較輕鬆?會覺得「他們」處理事情既不合理又不公平。

 

當變成「他們/自己」二元分法,自己就變成站在對立面。而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他人的意志並不是自己所能決定。因此,這樣的思維讓人失去控制感,而失控感正是人的最大壓力源。

 

將思維從「他們」如何又如何,改成「我們」正面臨某某問題,我可以做的事情是……。如此,就能專注在自己能發揮的地方。

 

三、將主管同事協力廠轉為奧援

 

許多人會抱怨因為主管無能或是壓榨,造成自己的痛苦。即使是事實,但只要在職一日,就無法逃避與主管共事。抱怨主管分配工作不公、無能指揮等,只是流於一時的情緒發洩,對於現狀無益。

 

人不會一無是處,尤其主管之所以能在主管位置,一定有他在那個位置的理由。試著從「資源」角度來看主管,有哪些部分是對自己有幫助的。

 

沒有在第一線執行的主管,對於執行所需要的時間與人力估算,不會比第一線的人清楚,大膽開口說出你需要的協助,進一步討論,幫助對方理解你的需要,工作是團隊戰,一定要互相奧援。「資源」這個原則,放在同事、協力廠商等都可以適用。

 

疫情還會持續變化,就如書上說的「在最壞的時刻,做最好的選擇」,總會不一樣的。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