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總以為,消費者想要的是貨真價實的產品。實際上,他們要的是能把他帶入一個故事場景裡的產品。雖然這種方式很簡單,但消費者還是會不斷地買單。
2.我們總以為,觀眾想要的是有思想的好作品。實際上,大多數觀眾要的只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安慰,需要的是自我陶醉。
3.我們總以為,大眾最想要的是各種真相,因此,我們就努力呈現真相。實際上,透過《烏合之眾》我們可以了解到,大眾追求的並不是什麼真相,而是各種情緒和欲望,是盲從、偏執和狂熱。那些讓大家感覺不爽的「真相」,反而一直不聞不問。
但某些能給大家帶來美好幻想的謊言,卻讓眾人狂熱追求。
4.我們總以為,大眾都是成年人,應該理性且成熟。實際上,很多人的心理還停留在嬰兒階段。他們既不想得到價值,也不想聽什麼道理,只想得到好處。他們就像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旦得不到好處,就會哭鬧不休。
5.我們總以為,在這個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取各種資訊。實際上,越是在這樣一個似乎什麼都能看得見的時代,我們越什麼都看不見。
6.我們總以為,遇事講道理是有用的。實際上,只有當別人也講道理,大家都遵守規則的時候,講道理才是有用的。只有對文明人才能講道理,面對流氓和小人,你講不清道理。
7.我們總以為,一切關係都是邏輯關係或者情理關係。實際上,很多關係都是利益關係。
8.我們總以為,做人最重要的是靠能力,做事最重要的是靠拚搏。實際上,你和誰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才能決定你的發展。因此,不能只埋頭做事,還需要不斷地抬頭看勢,這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9.我們總以為,規則是用來讓人遵守的。實際上,規則是用來被不斷打破的,就看你能不能打破。
10.我們總以為,人的自由度越高,社會就越平等。實際上,當人的綜合素養還沒到一定的階段,當人還沒普遍地學會自律的時候,絕對的自由只能導致絕對的奴役。人都被各種商業利益操控,人性將被約束。
11.我們總以為,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把自己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責任,這樣心裡才能踏實。實際上,世上最大的悲劇是讓孩子「蠢而多財」。
自古以來,企圖給孩子留一筆錢,夢想讓孩子也可以富貴逍遙的人,基本上沒有實現的。相反地,那些留下良好習慣、家風的家族,卻可以興盛延續多代。
12.我們總以為,講各種大道理給孩子聽,就可以讓他們好好讀書,熱愛學習。實際上,孩子從來不會聽你說,他們只會模仿你。因此,大人教育孩子讀書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身作則。
而有一些家長自己從來不讀書,時間都花費在酒桌、牌桌和各種低級趣味的娛樂上,卻指望著孩子的精神趣味在書本上,這太荒謬了。
13.我們總以為,一個老實人往往是比較可靠的。實際上,很多老實人都是因為沒見過世面或沒有機會而老實,他們一旦有了機會,往往立刻就變了樣。
真正的老實人是經歷過風風雨雨後,依然守得住自己初心的人,是見過各種世面和誘惑後,依然淡定和坦然的人。
14.我們總以為,那些對我們恭敬的人,都是真正的朋友,是應該善待的客人。實際上,那些喜歡用語言來討好我們的人,往往口蜜腹劍,內心對我們也許已是百般不滿。
相反地,那些總是對我們直言不諱、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人,才是成全我們的貴人。「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面鏡子。
15.我們總以為,一起合謀做了壞事而沒被發現,一切就會萬事大吉。實際上,只要有不正當利益,就會有分贓,一旦分贓不均,就會引發仇恨和嫉妒,從而導致報復,事情總會有敗露的那一天。
因此,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才是最明智的。
16.我們總以為,談戀愛就要找個一心一意,並且毫無保留對自己好的人。實際上,這就是悲劇的開始。因為只要有犧牲,就意味著不公,最後總會失衡,甚至拔刀相見。
17.我們總以為,那些對天發誓的愛情最值得珍惜。實際上,真正會愛別人的人,一定會先愛自己,會經過百般努力,讓自己成為對方喜歡的模樣,而不是打著愛別人的名義,去要脅別人來滿足自己。
愛情的最高境界,是兩個人透過相互激勵和影響,最後都變成了彼此喜歡的模樣。
18.我們總以為,當一個人無緣無故地為自己付出時,是因為自己遇到了一個好人,遇到了對的人,然後心安理得地接受。
實際上,在今日社會裡,如果一個人總是無條件地對你好,往往會以對你好的名義窺探你擁有的東西。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人和人最健康、最長久的關係,就是互相成全,而不是犧牲一方成全另一方。
19.我們總以為,要盡最大努力地幫助每一個人。實際上,當你提供幫助給一個人,遠遠超過了困境對他的限制,他就會對困境麻木,甚至放棄突破困境的意願,對你形成依賴,由感激變成理所當然。
當你不再施捨的時候,他就會和你反目成仇。因此,幫助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幫他實現自力更生,然後離開。
20.我們總以為,簡簡單單地做一個好人就夠了。實際上,這個世界對好人的要求,真的是非常嚴苛的。如果你被當成一個好人,就必須做到完美無缺,大家會把所有的道德枷鎖套在你身上。
哪天你要是有一絲一毫沒有做到完美,你所有的努力都會前功盡棄。一個人有多善良,就必須有多高的智商與之相匹配,還要有能力保護自己。
(本文摘自《認知稅:戒除玻璃心和迷之自信,別一輩子為自己的以為買單》,沐光出版,水木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