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講座,特別邀請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針對「肺癌治療的最新進展」開講,分享肺癌治療的重大突破。楊志新是國際知名肺癌研究學者,去年更獲得WCLC(世界肺癌大會)Paul A.Bunn Jr.Scientific Award殊榮,是1994年此特殊貢獻獎頒發以來全球第18位獲獎學者,也是台灣第一人。
楊志新說,台灣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而且年紀越大,越容易罹癌,這是不變的定律。過去我們常以為肺癌的高風險因子是抽菸,但台灣在菸害防治方面做得非常好,吸菸率年年下降,但肺癌發生率卻反而逆勢成長。
許多女性病患進到診間,常會說自己「不抽菸、不喝酒,連先生也沒有,為什麼得肺癌?」這顯示吸菸並非國人罹患肺癌的主因,反而是有家族史,得到肺癌的機率就會高一點,因此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開辦第5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肺癌篩檢」,上路1年就揪出531個確診肺癌個案。
楊志新強調,癌症並非單一疾病,每一個癌症病人病況、基因突變都差異很大,同樣的乳癌、肺癌,「都可以根據基因和臨床症狀再細分成好多類,每一類適用的藥、治療都不同。」
肺癌依病理組織型態可分成兩種主要類型,每種肺癌的生長和擴散方式不同,治療也不相同:
一、非小細胞肺癌
通常比小細胞肺癌常見,約佔肺癌病人的85%,這類肺癌病人的治療原則為「早期發現,早期切除」。較晚期病人則常用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開刀切除,作混合治療。又可分為3個主要類型:
■肺腺癌: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5%,是肺癌中最常見的種類,且多發生於女性,與抽菸較無直接關係。由於腫瘤常生長在肺部周邊,較不易察覺,也容易轉移到其他器官。
■鱗狀細胞癌: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22%,是男性常見肺癌種類,與吸菸關係最密切,腫瘤常長在肺部中心與支氣管,擴散較慢。
■大細胞癌: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18%,通常為周邊型病變,生長速度較慢,有早期轉移現象。
二、小細胞肺癌
約佔全部肺癌的10~15%,多發生在男性,90%有抽菸行為。原則上,小細胞肺癌因有分裂快惡性度高、容易轉移、對抗癌藥物反應佳等特性,一般以化學治療為主。
楊志新說,1995年他剛入行時,化學治療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對於肺癌病人治療成果有限,一半的肺癌病人被診斷時已經是四期,還有3~4成會復發。即使是第二期肺癌,只要有一點點轉移,五年存活率也不樂觀,所以在這世紀初的前十年,治療方法都非常不好。
幸好近年來,肺癌治療有長足進步,包括個體化治療、免疫療法、靶向治療和綜合治療等新方法,讓患者有了更多希望和選擇。
楊志新指出,以往治療主流如化療和癌症種類較相關,治療效果也較難預測,但近年來標靶治療逐漸成功使用在各種癌症上,這也使得醫界瞭解到具不同基因突變的癌細胞,需要不同種類的標靶治療。
所以,若能透過檢測癌症基因或蛋白表現高低,找出病人的腫瘤帶有哪些癌症基因突變或蛋白表現的變異,就能選擇適當的標靶藥物,針對基因進行阻斷,抑制腫瘤持續惡化,控制病情。
不過癌細胞會在人體內不斷演化,甚至在藥物治療中產生抗藥性。一般來說,病人使用標靶藥物1年半到2年,就可能出現抗藥性,為了延長使用期限,醫生會想盡辦法配合化療、手術等手段,希望能為病患盡量爭取時間。
癌症的複雜性使得治療方式得依病患狀況不斷更新,透過各種檢測進行治療規劃,除了達文西手臂、光子刀等精準的局部治療,也可能隨著科技進步有創新的突破。
譬如免疫治療,就是近十年來癌症治療最大的突破,其原理是利用病患自身免疫反應殺死癌細胞。應用最廣的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它能夠活化病人體內T細胞去攻擊癌症,有機會長期抑制腫瘤或達到完全緩解。
免疫細胞治療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也許未來可以把病患體內的T細胞取出培養,做成可以直接攻擊癌細胞的特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