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君從小生長在一個平凡清貧的家庭,父親是計程車司機,母親是小兒麻痺患者,在家幫人縫補、修改衣服維生。
雖然家裡經濟不寬裕,沒錢給怡君去補習班補習,但怡君從小不只懂事,功課更是非常好,爸爸媽媽在簽成績單時,總是只看到第一名。
怡君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家裡有什麼好吃的、好用的,爸爸媽媽總是捨不得自己吃、自己用,都留給怡君。
用來熬湯的小蛤蠣,媽媽捨不得丟掉,也想要幫怡君多補充營養,擔心小蛤蠣挑肉太麻煩,就先幫怡君一個一個把蛤蠣肉挑出來,讓她可以直接用湯匙大口大口吃。
媽媽說,只要看到怡君吃得滿臉笑容,就覺得很幸福。
雖然家裡買不起新衣服,但媽媽的巧手,幫怡君做了一件又一件手工縫製的衣服,同學都很羨慕她身上穿的漂亮衣服;然後,大家也很羨慕她可以每天坐計程車上下學⋯⋯
到了青春期,怡君個子比一般女孩嬌小,媽媽擔心她長得不夠高,硬是從家庭生活費裡省下一些錢,固定買中藥、燉烏骨雞湯給怡君補身體,幫怡君轉骨長大。
國三畢業的基測,怡君拚上了北一女中,穿上了綠制服。
高三畢業的學測,怡君拚上了臺大經濟系,走進了椰林大道。
當怡君大學畢業那天,穿學士服與爸爸媽媽合照時,爸爸感性地說,自己拚了一輩子,省吃儉用一輩子,拚到了一間遮風避雨的房子,還有怡君這個女兒,已經很知足了。
原來,就在怡君大學畢業那年,家裡繳了很多年的房貸終於繳完了,一家人終於真正擁有那間十幾坪大的舊公寓了。
來不及的遺憾
後來怡君讀完臺大商研所碩士後,取得了美國杜克大學的公費留學資格。爸爸媽媽雖然捨不得,但知道出國留學是怡君從小的夢想,也只好全力支持她。
為了過去幫怡君安頓美國那邊的生活,完全不會講英文的兩夫妻還是第一次搭飛機出國。雖然怡君說自己可以處理,但爸爸媽媽堅持要陪怡君一起到美國去,說這樣他們比較安心。
怡君跟他們說:「爸爸媽媽您們不用擔心,我在這邊讀書,學費不用花錢,生活費我會去打工,我會很快就拿到博士學位回臺灣。」
四年後,怡君很順利地取得了杜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原本的計畫是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回臺灣發展,但因為在學期間表現非常優異,指導教授希望她繼續留在美雀國,並幫她找到了一個研究員的職位;更重要的是,在這四年內,她遇見了生命中的那個他,是一位美國人,兩人相愛、結婚,還生下了一個可愛的混血胖兒子。
怡君有些兩難,而且老公並不想放棄美國的生活來臺灣,所以最後還是決定留在美國繼續發展。
爸爸媽媽也認為美國發展機會比較多,環境比臺灣還要好,雖然捨不得,還是支持怡君的決定。
這時候爸爸已經退休了,媽媽年紀也大了,但兩老為了幫助怡君與孫子安頓一個家,決定把自己住的房子給賣掉,幫怡君在美國北卡買一間房子。兩老租一間小房子,剩餘的錢就當養老金。
怡君很捨不得爸爸媽媽這樣做,但他們跟怡君說:「現在年輕夫婦要買一間房子不容易啊,何況是在美國。我們這房子本來就是要留給妳的,我們平時的生活費很省,賣房子剩下的錢也夠我們養老了。」
剛開始,怡君每年至少會帶著孩子回臺灣一次,通常是過年的時候,每次兩老都高興得不得了。
慢慢地,孩子大了,上小學了,有課業壓力,加上一家三口每年來回的機票費用太高,怡君夫婦已經好幾年都沒回臺灣了。
兩老實在太想孫子了,還曾遠赴美國去探望他們,但這也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
因為,後來怡君的爸爸診斷出罹患胃癌末期⋯⋯
怡君得知消息,想要立刻趕回臺灣,但工作實在太忙碌,加上孩子也沒人照顧,實在走不開。
所以父親生病的一年多來,怡君只能回來探望一次。
前年的四月,怡君的爸爸病逝了。一直到他閉眼的最後一刻,怡君還是趕不回來⋯⋯
無愧,來自履行身而為人的責任
怡君的父親是我舊家的鄰居,從小我就叫他祥伯,是個老實人,話不多,但只要聊到自己的寶貝女兒怡君,臉上就會泛起紅光,話就一直講不完。他總是說,怡君是他的命,他再苦再累,只要怡君過得幸福,他什麼都不怕,什麼都沒關係⋯⋯
這個故事講完了,很平淡,很遺憾。
人生很多時候跟聰明不聰明、優秀不優秀無關,而是跟一個人的選擇有關。
從別人的故事裡,我們看到了情節,產生了情緒波動,但不用急著評斷好壞、對錯,而是應該試著把自己置換到同一個處境之中,深刻感受一下:換成我們自己,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遺憾,是一種無形的感受,雖然很抽象,痛苦卻很具體。
當我們的身體出了狀況時,我們會感受到痛苦,無論是腳痛、頭痛、肚子痛,這些痛苦告訴我們,身體正處在不正常的狀態。
因為疼痛,我們會知道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也因此我們才會明白身體本來應該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也才能體悟到,原來毫無病痛的身體不是理所當然的,是非常難得珍貴的。
當我們內心感受到痛苦、煎熬與折磨,我們才會明白心本來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也才會深深體悟到,原來內心本然的平靜是那麼樣地不容易。
一個從未被遺憾痛苦折磨過的人,是很難真正體會到無愧產生的平靜力量。
站在父親靈骨塔的遺像前,不知為何,怡君一直想起爸爸騎腳踏車,讓她坐在座椅前的小椅子上,騎在堤防外蘆葦叢旁的小路,想起爸爸陪她在淡水河岸邊泥地沼澤裡抓蝌蚪的畫面⋯⋯想著想著,靜靜地不停流下淚來。
怡君依舊回美國去了。雖然父親從未怪過她,但她內心一直有著隱微遺憾的傷痛,像手術刀一樣銳利,新舊傷口淌血與癒合並存著。
終於,忙碌的工作再也無法掩蓋內心太陽的閃耀與呼喚,她決定放棄美國的一切,回到臺灣。
沒想到,她先生與兒子最後都支持她的決定,一家人就這樣回到臺灣。兩夫妻的學經歷很豐富,很快地都在國立大學找到了教職。
怡君跟我在三重天臺廣場附近的星巴克喝咖啡,原本聊著美國與回臺灣生活的點滴,突然停頓沉默下來⋯⋯過了一會,她泛紅著眼眶跟我說,雖然放棄美國的一切真的很捨不得,但遺憾真的太煎熬,甚至有時會讓她在半夜落淚到吸不到空氣。「父母親為我辛苦付出一輩子,我已經錯過了一個,不想要再發生第二次的遺憾,絕不能讓母親一個人孤獨老死⋯⋯」
前幾天送虎妞、心心上學時,看到祥嫂牽著孫子一起來上學。她的臉上洋溢著知足幸福的笑容,她的生命又找到了繼續活下去的理由與力量。
過一段時間後,怡君跟我說,回到臺灣真好,還是自己的家好。看見母親每天為著孫子忙進忙出的幸福樣子,讓她體悟很深,原來人可以過著心靈平靜的日子、可以擁有平凡簡單的幸福快樂,才是最難得也是最重要的。
人的一輩子,很多時候是從遺憾的痛苦中成熟與懂事。只有當一個人履行了身而為人的責任後,才會感受到內心無愧的平靜力量,並懂得珍惜平凡簡單的幸福快樂,因為這才是我們身而為人的本然面貌。
(本文摘自《積善:生命的改變,始終源於心念》,方智出版,許峰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