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後,憂鬱時就坦承自己很憂鬱,不需每天都好好的,有事就有事,一直沒事的人才更奇怪吧?

50後,憂鬱時就坦承自己很憂鬱,不需每天都好好的,有事就有事,一直沒事的人才更奇怪吧?

不需要每天都好好的,一直沒事的人才更奇怪吧?

 

我認真準備的書稿,曾經一度被無限期延後出版。書延遲出版一兩個月很稀鬆平常,所以我剛開始並沒有太在意。

 

不過那次沒有被告知任何原因地拖了一年之久,導致我的生計越來越困難。我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心裡很煎熬,朋友P知道我早早就交了稿,或許是察覺到我跟平常不太一樣,便跑來關心。

 

「妳不是說稿子去年就交了嗎?我第一次聽到拖這麼久的,沒事吧?」

 

我不想讓好友擔心,於是避重就輕回應:「聽說出版社有一些狀況。」

 

P似乎不滿意這個回答,打斷我的話:「我不是問出版社,是問妳的心情,還好嗎?」

 

我看他的神情,似乎沒有要輕易放棄的意思,便老實以告:「還好,為了讓自己好好的,我每天都在努力。」

 

 

話一說完,P就緊緊握住我的手,語氣溫暖地告訴我:「不需要每天都好好的,有事就有事。一直沒事的人才更奇怪吧?」

 

我慚愧得滿臉發紅,感覺自己像個傻瓜,隱瞞了不需要隱藏的情緒又被人揭穿。

 

每當有人問我:「妳是個正向的人,還是負面的人?」我總是說自己「比較接近」正向的人。我並不是天生正向,卻強烈想成為一個正向的人,算是積極努力生活的類型。

 

可是有時候,這樣的意志卻會成為毒藥。需要努力,意味著想擁有自己缺乏的東西。不定期來臨的憂鬱像雨水從天而降無法阻擋。

 

然而社會上瀰漫著「正向思考是優點」、「必須積極生活」的氛圍,即使憂鬱來襲,也無法被接受是正常的反應。一旦成了憂鬱的人,不知為何就會被貼上「對社會有諸多不滿」的標籤,讓人沒有勇氣露出「我現在非常消極」的真實面貌。

 

「微笑假面症候群Smile mask syndrome」是由日本大阪樟蔭女子大學夏目誠教授提出的心理學醫學用語,指強迫自己保持開朗、無法正常宣洩悲傷及憤怒等負面情緒,呈現不穩定的心理狀態,也被稱為「假面憂鬱症(或微笑憂鬱症)」。

 

雖然不斷承受龐大的外在壓力,卻一昧否認、壓抑自己的情緒。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就會因為忙於包裝自己,而無法察覺自己真正感受到的情緒,出現食慾不振、無力、自我懷疑、頭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一直以來我都戴著面具在生活,假裝若無其事、假裝自己很好、假裝活得很快樂。但「假裝」只是暫時的擋箭牌,保存期限並不長。就算擋箭牌的性能很好、可以維持很久的時間,我的心依然會在這段期間中逐漸腐爛。

 

沒有必要故意欺騙自己的心。不需要每天過得幸福、不需要每天付出愛、不需要每天都快樂,更不需要每天都覺得自己沒事、自己很好。負面情緒也是人們被賦予的珍貴感受之一。

 

我該做的是尊重自己的這份情感,並練習客觀面對它的存在。成為情緒的主人,不是一定要永遠幸福的意思,而是要正確替此刻的感受命名,坦然接受「這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

 

人生有上坡也有下坡。縱然現在再怎麼開心,也會碰到令人厭煩的日子。「憂鬱」是直到人生落幕之前都會一路陪伴我們的朋友,與其裝作不認識或排斥它,不如學習共同前進的方法。

 

憂鬱的時候就直言不諱坦承自己很憂鬱吧!憂鬱躲藏在心底時就像一隻巨大的怪物,可是當我們打開心門、將它釋放之後,分量就會減輕許多。

 

生氣的時候可以生氣,難過的時候可以難過,憂鬱的時候可以憂鬱。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帶著情感在這片土地上活著呼吸的寶貴證明。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世界的尖銳,我以溫柔抵擋》,蘋果屋出版,趙宥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