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針對你,別太放心上…夫妻爭執在所難免!長久穩定的關係靠1招維繫

並不是針對你,別太放心上…夫妻爭執在所難免!長久穩定的關係靠1招維繫

想像一下,一條平靜的河流,你和朋友坐在一艘獨木舟上,你們穿著漂亮的衣服,享受著週日的野餐時光。突然間,獨木舟旁發出一聲巨響,被撞翻了。水很冷,你們掙扎慌亂地浮出水面。這時你看到了什麼?有兩個青少年正在嘲笑你們,因為他們悄悄地靠近,將你們撞翻到河裡。此刻你心裡做何感想?

 

現在,再想像同樣的場景:你的朋友和獨木舟、漂亮的衣服和野餐,突然聽到一聲巨響,你們掉入冰冷的河水中,慌亂地浮出水面時,看到了什麼?這一次,是潛藏在水底的一根大木頭撞翻了獨木舟。此刻你心裡又在想什麼?

 

在這兩種情境下,你心中的感受有何不同?

 

在第二個情境中,震驚、冰冷的河水和掃興的野餐經驗,都與第一個情境相同──但是你不會覺得自己被針對了。你或許會感到緊張和煩躁,但是不會太往心裡去,只會覺得不幸碰上這種情況,就好好處理,從中學到教訓就好了,你不會去抱怨那根大木頭。

 

我們生活中碰到的大多數人,你可以把他們當作第二個情境中的木頭,他們的所作所為可能是受到個人經驗和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全都是因為你個人。你能做的或許只有調適你自己的心情,只要不太過在意,就會減少許多受傷、痛苦的感覺,也能更有效地因應突發狀況。

 

舉例來說,我在洛杉磯長大,開車很有經驗了,也有良好的安全駕駛紀錄。我的妻子珍開車太過於小心謹慎,因此每次上高速公路總是寧可由我來開車。我通常都是保持安全距離,穩定行駛,但她的手還是會緊握著座位門邊的把手,腳踩著想像的煞車踏板,同時驚聲尖叫要我減速慢行。

 

我覺得她是在針對我。

 

我的父母人都很好,但在各方面還是很愛挑剔。我是跟我父親學開車的,他相當嚴肅。因此,事隔多年,我很容易覺得自己受到冤枉和無謂指責,包括開車這件事。

 

在多次與妻子爭吵後(這些爭執從來沒有好結果),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我開車真的很危險嗎?不會啊。我必須相信她所說的話嗎?也不必。但是,我能理解她嗎?當然可以。她是我愛的人,我不想為了提早五分鐘到達目的地而讓她氣惱。她這種反應的背後是不是有一些因素與我個人無關呢?比如,缺乏高速公路駕駛經驗、視力不太好,以及脊椎容易受傷,必須盡量避免任何事故?絕對是的!

 

換句話說,我能不能更客觀地看待事情,只專注於如何改善我們的狀況呢?這些反思讓我在她跟我同車時開慢一點,我自己一個人開車時則無所謂,而這麼做對我們兩人的關係確實有所改善。

 

發生衝突的時候,練習不要太放在心上

 

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當我們疲倦、壓力大或飢餓時,很容易就覺得自己被冤枉或受冒犯了。

 

然而,只要你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設想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就不會認為自己被針對。只要採取一些簡單的行動,如充足的睡眠,每天找一些令你喜悅的事,都能帶來很大的改變,不會總覺得別人的每個行動都是針對你個人。

 

尤其,我們天生渴望受到他人關注和欣賞,這種需求在童年時期非常強烈,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姊妹和其他孩子未能滿足這些「社交需求」,你會感到內心十分空虛(我自己也經歷過這種情況)。成年之後,你可能會更容易感到被誤解、被冷落或被輕視。也許對方真的對你不好,但你很容易對此反應過度,痛苦地覺得一切都是針對自己。

 

你可以刻意找出你被人關心著和重視著的經驗。漸漸地,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得到強化,真的可以填補你內心的空虛。當他人對你造成影響時,你會感覺心中好像有個巨大的避震器。別人還是照樣我行我素,但現在你會明白,問題主要是在別人身上,與你個人無關。

 

你是否預設了對方的動機?

 

心理學指出一個重要概念,我們經常會預設某些人「果然」就是這樣的人,像是滿懷敵意或惡意傷人的人。有時候,這些預設可能是錯誤的、誇大的,或只是更廣泛脈絡下的一部分。

 

想想最近與某人發生過的不愉快事件,或是比較麻煩的人際關係,你不自覺地預設對方「果然」是怎樣的人?是否曾把過去別人對待你的方式「轉移」到這個人身上,例如,覺得他們就像你的母親或父親,或是像以前碰過的一些可怕的教練或老闆等等?

 

有一個很簡單卻有效的練習,我們可以在紙上畫出兩個欄位,左欄列出一些預設對方有何特質的關鍵問題,右欄則針對每個問題列出不完全屬實的地方。比如說,我可能會列出我妻子在我開車時「很霸道」,很像老愛挑我毛病的父親。然後在右欄寫下她其實只是感到害怕,平常她都是一個溫馨和感恩的人。

 

我們預設他人的想法或行為通常是不經思考、武斷的,而且潛藏在腦海中。意識到這點就能釋放自己,你可以判斷哪些是實際的,哪些並不是真實的。

 

我們常常會預設他人的意圖,包括動機、價值觀和目標,而做出強烈反應,就像孩子們互相吼叫:「你是故意的!」但大多時候,我們只是在他人的劇本中扮演著小角色,正好碰上他們心情不好的一天罷了。即使對方的行為有其意圖,或許只是他們一時的反應,並不是刻意要針對或傷害你,很有可能是對你的一番好意。因此,不確定對方是故意的情況下,嘗試對自己說出以下這些話:

 

.在一切的表象之下,你的動機基本上都是善良的。

 

.你的行為表現有很大的問題,是因為你的內心深處渴望   。

 

.你受到刺激、情緒波動,行為確實很糟糕,但這並不是因為你刻意想要傷害我。

 

.嗯,我誤解了你的意思和說這些話的動機,但我可以理解你對   是一番好意。

 

.當你感到焦慮時,確實會變得控制欲很強,但我可以理解這是出於你的恐懼,而不是對我的批評。而且,大多時候你並不是這麼焦慮的。

 

面對傷害,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不要把事情太放在心上,並不代表要容許自己被虐待或傷害。

 

有時候,有人會刻意針對你,甚至可能是社會上對某些族群的偏見和歧視造成的結果。身為一個符合性別認同、異性戀、白人男性,我很幸運地逃脫遭受歧視和不公平的對待。不過,我也跟你一樣,曾經遭受過誣陷、欺騙、掠奪和背叛。這是真實存在的,很痛苦,令人害怕,卻是你必須處理的問題。

 

正如我們探討的,你可以對自己充滿同情心,找到內心平靜的力量,並知道自己的價值,不受他人影響。比如,如果你在工作會議上受到不公平的指謫,你可以刻意尋找一些反面的經驗,像是回想那些讚揚過你的人,也可以尋求朋友的支持和建議。你也可以仔細思考別人的動機和內在情感因素,形成自己的看法,對發生事情的嚴重性做出個人判斷,看是輕微的冒犯,還是破壞性的傷害。你可以選擇與對方溝通,參考本書第四部和第五部提出的建議。

 

無論你是否要與對方溝通,你都會知道自己從現在開始該怎麼做才好。你可以用更客觀、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事件,同時自我保護,追求自己的目標。也許你決定多花些時間在別的友誼、結束一段愛情、找別的工作換個老闆,或是認清對方的為人後敬而遠之。

 

當你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時,就會感到平靜和專注。回想本章一開始的話題,你將能夠應對掉入水中的情況,更加警惕未來可能會遇到的木頭(困境),甚至可以選擇不同的河流——同時不會太自尋煩惱。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和我愛的人修補關係,還有我自己》,商業周刊出版,瑞克‧韓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