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女自己思考讀書意義!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可以當他陽光、土壤和雨水,但必須尊重他原本質地

讓子女自己思考讀書意義!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可以當他陽光、土壤和雨水,但必須尊重他原本質地

我們家室內和戶外庭院都種了許多花卉跟植物,它們都有不同的特性,需要不同的照顧,也有最適合的生長環境。

例如:七里香需要修剪,黃金葛不喜歡曬太多太陽,但玫瑰花愛曬太陽。

 

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也常讓我思考跟孩子的相處。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我們可以當他的陽光、土壤和雨水,但是必須尊重他原本的質地。

 

但每個種子也都不一樣,它可能是喬木,也可能是灌木,更可能是果樹、花樹,或者是小花、小草,不一而足。

 

你不能期待,檸檬樹結出蘋果;也不能奢求,玫瑰長成喬木。你需要細心灌溉、耐心等待,等著種子長出它原來的本質,也許是花,也許是樹。這期間還需要適時地施肥,和做支架指引正確的成長方向,免得長歪而來不及矯正。

 

因為青少年會受同儕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一定要關心和注意平常孩子跟同學朋友的互動。

 

強摘的果實不甜!讓孩子自己思考讀書的意義

 

孩子在學習知識的路上,也許都會產生抗拒與疑惑:「我為什麼要學?」「為了什麼而學?」當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時,父母應該要高興,因為孩子正在發展成為他自己,他不再只是過著浮面的生活,遵守著既有的程序,而是開始在思考,他要為什麼而努力?

 

為什麼而生活?我們可以藉由跟孩子對談,協助他認識內在的自己,慢慢成長出他自己的樣子。

 

而且,孩子的抗拒與疑惑,來得越早越好,因為透過沉澱與設問,孩子才可以了解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也會為了自我實現而努力學習。

 

當祐亨讀國二,有次我們在聊天時,我說:「哥哥,你有沒有發現,從小到大,你們每次月考,媽媽從來都不會逼你們去複習功課?」

 

他說:「對耶!為什麼?」

 

我回:「因為媽媽要你們徹底明白,讀書,是為了你自己,不是為了父母。所以即便你六年級時,明明就不認真,成績大幅退步,媽媽也沒有罵過你,而是等著你自己覺醒。在小六的暑假,你透過反思與自省,跟媽媽承認自己當時無心於課業,因為你覺得學校功課太簡單,學起來沒意思。但你也說,國中開始,就會認真功課,你也確實做到了!」

 

他說:「對啊!自己有興趣與願意念書,才會有念書的動力。班上有些同學,考試只考二、三十分,真的很可惜!」

 

我回:「是啊!他們基本上可能已經失去了學習的熱情,提早放棄了自己,這不但可憐,也很可惜。如果你是國中老師,看到學生成績這麼低落,你會想要怎麼幫助他們呢?」

 

他說:「我會找他們有興趣的事,跟他們聊聊。像我不是常常去問生物老師問題嗎?剛開學時,我上課也不太認真。因為老師教的知識,我之前在其他書上都看過了。但是我後來發現,我每次考試都只能考八十幾分,於是我就開始認真上課,才發現老師還是會教一些我沒聽過的東西,我就越來越有興趣問問題,老師還會帶我更進一步去問理化老師,解答我的困惑。老師還跟我說,你不要太驕傲喔!還是要先把現在的功課顧好,有其他心力,再多念些課外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才能,所以如果我是老師,我會跟學生聊他們感興趣的事,這樣他們可能就會有動機去進一步鑽研。」

 

 

我說:「你這個方式的確很棒。或許這些同學的強項與課業無關,像是他們在運動、繪畫等方面具有天賦,只要專注在自己的興趣中,能獲得快樂跟成就感,進而產生自信,這樣也很好啊!」

 

把孩子放到適合的位置,耐心守候他的成長

 

如果孩子在學習上低表現,低成就,就是沒救了嗎?其實孩子只是缺乏為自己而學的動機。

 

專注地學習、自動地學習、快樂地學習,是把人的成就拉到不同位置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學習也不僅限於學校課業,而是只要孩子有興趣、有天賦,願意花時間去探索的知識與技能,其實父母都可以鼓勵孩子深耕。

 

畢竟在多元發展的現代社會,孩子培養出自己的專才和學習能力,才能適應變化快速的未來社會。

 

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性,不要強加與他人一樣的東西在孩子身上,而是陪他找到對的位置。不管多努力教魚兒飛翔,或多強迫鳥兒要學會游泳,不但完成不了設定的目標,可能還會讓他們喪命。

 

以前我有個朋友,送兩個女兒去學游泳,一個如魚得水,另一個每次都從頭哭到尾。花了十個月,她不再堅持那個每次哭的女兒繼續學游泳,而是送去學跆拳道。那女兒終於在學跆拳道中,找回學習的樂趣和自信。

 

還有一位朋友的兒子在填大學志願時,決定填東部的國立大學。媽媽覺得很掙扎,因為孩子要從西部翻山越嶺跑那麼遠去讀書。

 

她問孩子:「以現在的成績來看,填西部的國立大學也有好幾個選擇,為什麼一定要到東部去念書呢?」

 

她兒子回道:「媽媽,我們學校有些成績好的同學想拚繁星計畫,當初高中會考成績沒能考上第一志願時,他們就往後填讀後面的幾個志願,到了我念的高中。現在這些人選擇在西部念大學,如果我也留在西部念書,我還是會遇上這群人,這樣不管我再怎麼努力,成績還是拚不過這些人,我不想再重蹈高中時的覆轍了。我想去東部看看。而且我上網去看過那個學校,我喜歡那裡的環境,也喜歡他們開辦的課程,我想去讀。」

 

還好媽媽尊重孩子的想法,後來她跟我分享說:「雖然學校是遠了一點,開車要開好久,但是坐火車其實也還算方便。重要的是,我兒子在那邊讀書真的很開心,而且人好像也變得比較快樂,更有自信。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學校與想讀的科系,真的是比較重要的。」

 

父母要像園丁,而不是木匠

 

美國心理學家高普尼克曾用「園丁」與「木匠」來比喻兩種不同的教養風格。木匠式的父母依照藍圖,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園丁式父母則是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孩子自己好好成長。

 

好多年前有一位北一女的新生輕生,只因為她想讀第二志願的學校,但父母卻覺得她既然可以考上第一志願就得去讀,開學不久孩子因承受不了壓力而輕生,真的讓人不勝唏噓。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當孩子還小,我們依著他的特性提供適合的教養,但慢慢地就應該要讓孩子學習選擇真心喜歡和適合自己的方向,這樣孩子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做主和承擔,長成自信又有能力的大人。

 

紀伯倫在《先知》中寫著:「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產生於『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龍成鳳,但強把孩子放到他無法適應的環境,卻可能逼著孩子提早「成仙」,我想這都不是父母想看到的事吧?

 

孩子需要父母的智慧和善意做引導和支持,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愛與讚賞。不是強加給孩子自以為好的東西就是愛,我們要讓孩子學著去找尋什麼適合自己,找到那個對的位置,讓他對生命充滿好奇和持續探險的動力。

 

孩子的成長與成熟,都是慢慢累積與進步的,父母不要看到別人的花開了,自己的這棵都還沒有動靜就著急,想趕快看到成果。耐著性子鼓勵孩子探索與發展自己,並多觀察孩子的強項或優點,正向聚焦,就能讓孩子學習看見自己的特質與特長,等到孩子吸收的養分夠了,自然能成長茁壯。

 

父母想要幫助孩子的心,我懂,要父母尊重孩子的特性發展,聽起來很容易,但真的要克制自己想幫助或指導孩子時,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往往會在內心交戰,因為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經驗比孩子多,多幫孩子一點,孩子好像就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但這其實都只是我們自己的想像,因為時代變化太快了,父母的經驗不一定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

 

我們需要練習忍住對孩子的干涉,每練習一次,我們就更能貼近孩子的本質一點,練習的次數久了,孩子也就能在我們面前展現他最真誠與自在的模樣。如果你還是覺得很難,就常常來我的粉絲專頁交流吧!因為大家相互學習和鼓勵,才能讓彼此都活出最好的生命。

 

(本文摘自《家有中學生的解憂之書:在教養與升學之路,讓親子作家╳台大優等生一起成為青少年的陪跑員》,時報出版,尚瑞君, 林祐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