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成正向期待的第一步,就是一起看見子女的渴望!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來是被人祝福的

轉化成正向期待的第一步,就是一起看見子女的渴望!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來是被人祝福的

有的時候,我們以為對孩子說:「我對你不抱期待。」可以減少孩子的壓力,但其實這種寬容,卻容易讓孩子感受不到你站在他這邊。

因為「不要變壞」並沒有給出你的想像、沒有給出你希望他可以活出什麼美好的樣子,卻有可能隱隱傳遞出「你不要給我添麻煩」的失望。

 

換言之,這句話讓孩子感受不到你真心想支持他。哪天反目的時候,他可能還會脫口罵你:「你只想到你自己!」(即使你沒有這個意思,但聽者容易這樣解讀。)

 

所以,被這樣「期待」過的孩子,很難不繼續變壞下去。

 

類似的句型還有:「不想上學,沒關係。不要不吃飯就好。」「交不到朋友,沒關係,不要被排擠就好。」說者無意,聽的人卻覺得無力……

 

也許覺得很冤枉,做父母、師長的已經很努力不去評判孩子了,為什麼孩子仍然無法體貼自己的用心?

 

因為,寬容雖可以減少敵對與距離,但人類行為的驅動還是要靠自身的渴望。

 

為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去努力,才是最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義。況且,如果要為大人努力,前提要先感受到「你想和我站在一起」,而不是只會擔心(預期)「我會遇到麻煩」。

 

如何發掘孩子真正的渴望,而給出我們真誠的期待?

 

 

▍沒有真正的期待,就不能喚起真正的渴望。

▍沒有真正的渴望,就很難促成自發的改變。

 

這其實考驗著大人自己對世界的熱情。如果我們對成功只有一種想像(成績好、工作好、有房有車有兒有女、賺大錢);如果我們對真善美只有一種標準(不要有主張,乖乖聽父母師長的話,守己認分)。我們便很難陪他看到主流世界以外的——能讓他真正感受到自我價值的人事物。

 

若是大人可以從自身的熱情出發,你就會知道怎麼鼓舞孩子。

 

舉例來說,我發現我與擅長棒球的少年特別合得來。可能因為我本身是個棒球迷,我知道棒球技術本身有多難,所以對他們的棒球能力都深感佩服。我可以用棒球世界的角度去欣賞他的長處,並衷心期望他們能發揮棒球所長,在未來發光發熱。

 

如果不是因為我認識棒球、喜愛棒球,在陪他們看到理想未來的路上,我可能沒辦法這麼投入與專注。而這份投入與專注,可能就是促發改變的一個重要契機(就算我們對他的世界並不了解,也盡可能以開放的心和想像力去補足)。

 

「我希望未來在國家隊能看到你的名字」,比起「你不要變壞就好」,是不是令人振奮多了?

 

轉化成正向期待的第一步,就是一起看見他的渴望。

 

● ● ●

 

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來是被人祝福的。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寶瓶文化出版,林維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