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受不是孩子不聽勸,而是成為最熟悉陌生人!願我們的善意,都透過好情緒,連結到對方心上

最難受不是孩子不聽勸,而是成為最熟悉陌生人!願我們的善意,都透過好情緒,連結到對方心上

萬清的爸爸工作非常忙,因自知陪伴孩子不多,所以他會關心萬清的功課,送萬清想要的東西。

但有時他會看不慣萬清的行為,認為萬清東西沒收好、學習不夠認真、說話不夠有禮貌。

讀小學時,萬清對於爸爸突然的嚴厲會害怕、無所適從,還曾因爸爸發大飆而嚇哭。

但上了國中後,萬清對此感到不耐煩。

 

當萬清覺得爸爸又開始挑剔,他會頂嘴,或回房鎖門。

 

而萬清爸爸看到萬清這種態度,更怒不可遏。兩人的衝突變得更頻繁。

 

萬清媽媽曾勸丈夫對萬清不要這麼嚴厲,但他反而還怪萬清媽媽沒有把小孩教好。

 

萬清媽媽知道丈夫關心這個家,只是丈夫的情緒起伏如此大,讓她和萬清不知道怎麼辦。

 

● ● ●

 

身為父母,看著另一半的情緒起起伏伏,時而是好爸爸(或好媽媽),時而又對孩子很嚴厲。發飆時,全家氣氛搞差,親子關係也變得很緊繃。

 

自己無法了解另一半,孩子更是無所適從,不知道今天的爸爸(或媽媽)是否可以溝通、親近。

 

長久下來,孩子會對親密關係、依附關係產生焦慮。(今天對我好,會不會明天就討厭我、不要我了。)

 

找個另一半不在的時間,好好解釋給青少年聽

 

孩子對於情緒不穩的父母,會有很多猜測。

 

想著自己一定是哪裡不好,或自己就是那個不被父母愛的人。

 

雖然孩子的想像不一定合理,但卻非常有殺傷力。所以,找個另一半不在的時間,好好解釋給孩子聽,讓他能正確看待自己、正確看待父母的狀況,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曾有過另一半好情緒時的互動經驗,你在解釋給孩子聽時,也比較有本。

 

可以從那些好的互動去告訴孩子:「爸爸(或媽媽)一直愛你、關心你,只是他有時會著急、對你有更大期待,看起來很凶,讓你覺得他很嚴格。其實,他和我一樣,都很在乎你。」

 

孩子聽到這裡,可能會想起先前被凶的經驗,而產生一些抱怨。

 

先傾聽孩子的不滿,讓他抒發情緒。在了解他對父母的期待後,再做解釋,並澄清孩子的疑惑。

 

最後引導孩子去思考利用哪些場合、哪些用語,較容易跟另一半溝通,或是討論:「當他心情不好時,我和你都可以想想,如何讓他心情不會更糟,如何讓自己減少受到影響。例如,我們不急著回嘴,而先把我們的事情做好,像寫好作業、收拾好東西。」同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體諒。

 

切莫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半,這會加深孩子對他的仇恨。

 

 

當另一半又再次因情緒不穩而責備孩子時,孩子會跟他產生更大的衝突與誤解。所以,有任何的不解、失望、不滿,請夫妻私下解決。

 

如何與另一半溝通他的情緒?

 

選在另一半情緒穩定期間,展開溝通。(因為情緒不穩時易引起高防衛,也無法理智、客觀。)

 

提出一個今天另一半和孩子的好互動,先肯定這個經驗,再慢慢引導他看到在這樣的好互動下,孩子有更好的表現,孩子也喜歡親近情緒好的他。

 

接下來,才開始以關心另一半的口吻,提出你的觀察:「前陣子,是不是比較累、壓力比較大?我和孩子擔心你是不是心情煩悶,說話比較急、比較大聲。」讓另一半能開始說出那段期間的狀態。

 

如果他能直接覺察當時的心情,兩人就有機會,進一步探索造成影響的原因。最終,他能真誠訂下「想讓自己心情更穩定」的目標。

 

但如果他還不能覺察其情緒帶來的影響,而再度歸咎是孩子的行為問題,或是對方教養無方。

 

那麼,就先把目標放一邊,先聽聽他對教養的看法。然後觀察,他所講的同一件事(例如在幾點前就要做完功課),在不同的時間點,是否有不同的寬鬆標準。如果寬鬆差異明顯與他當時的情緒有關,就知道我們的假設可能是對的,但他此刻意識還無法接受,我們就要再找別的時機談。

 

倘若是不同的事(要站在他的邏輯來判斷)才有不同的標準,這可能牽涉到他的價值觀和教養信念。

 

縱然與我們的想法不同,也要先看到他背後的善意,把善意點出來(例如你想讓他把握時間,多寫習題,是希望他能把基礎打好,讓他往後學習不會反覆挫折),找出你們之間共同的價值和目標,後面待他態度軟化後,才有機會讓他再去覺察自己情緒的影響。

 

是否有情緒或精神上的問題?

 

另一半是否有週期性循環的狀況?意即脾氣好、脾氣壞是每隔數天就會輪替一次?或是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每隔一陣子就會情緒不穩?而這種情緒不穩是否是跨情境的?也就是在家裡跟在工作場所的情緒表現,不會落差太大。

 

如果有週期性循環又有跨情境,就要擔心是否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的可能。這比較無法單靠溝通或紓壓就能緩解,需要醫學上的幫助。

 

有些人因為害怕被標籤,對看精神科有很大的抗拒。

 

其實,日常的失眠、焦慮,也能求助於精神科(部分醫院改名為身心科)。不妨以減輕睡眠困擾、緩解壓力及焦慮的角度,陪另一半一起去醫院「好好照顧自己」。

 

是否有情緒症狀?再由醫生判斷。但讓另一半認同「睡得好、吃得好、壓力少」,方是全家之福。

 

如果循環不明顯,或是在家裡才情緒很不穩,就要去探索那些情緒不穩的發生情境(例如親職角色有其無法調適的地方)。

 

因為在其他情境,他是能展現既有能力的。只要特定的壓力困境能解決,他的好情緒和親職能力就能自然恢復。

 

● ● ●

 

最難受的不是孩子不聽勸,而是和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願我們的善意,都能透過好情緒,連結到對方的心上。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寶瓶文化出版,林維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