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那可不一定!
當年,知名導演李安在籌拍《斷背山》,許多演員前來試鏡。其中有個女演員演技出色,讓李安印象深刻。只是,因為《斷背山》是一部西部牛仔片,需要會騎馬的影星,所以在試鏡後,李安順口問了她:「對了,你會騎馬嗎?」這位女演員想都沒想,就說:「導演,我當然會啊!」於是,她順利拿下《斷背山》的角色。電影上映後,她一炮而紅,身價也水漲船高。
直到後來在一次的訪談裡,她才透露,其實當時李安問她會不會騎馬時,她根本不會。但在那一刻,回想起爸媽從小不斷提醒她:「如果有人問你,會不會做某件事,先回答『會』。把機會爭取到,再趕快去學會。」所以她照做了,拿下機會,然後回去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去學騎馬。
這個女演員,就是好萊塢巨星安海瑟威,演過非常多知名的電影,像是《斷背山》、《麻雀變公主》、《穿著Prada的惡魔》、《黑暗騎士:黎明升起》等,甚至後來以《悲慘世界》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當然,我不是要否定準備的意義。只是,我們換個角度來想:「準備到多少,才算準備好呢?」八十%?九十%?還是百分之百呢?麻煩的地方也就在這裡,許多人認為要準備到百分之百才夠格出手,結果要嘛就是不斷拖延;要嘛就是準備好了,但機會的舞台卻收起來了。
所以,與其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我更喜歡告訴自己「機會是留給主動出擊的人」。
比起追求完美一擊,不如一步步累積完成次數
就像當年,我想出書成為作家。一般人的作法可能是,認為自己文筆還不夠好,要多準備一下再來寫文章,然後等文章寫得夠多了,再來看有沒有機會投稿到出版社。不能說這樣是錯,只是當把心思全放在準備,就會錯過行動的價值。
反過來看,我的作法是不管自己寫得好不好,重要的是「持續產出文章」。所以我逼自己,每天要在臉書發表一篇文章。那我用什麼時間寫文呢?答案是,在捷運通勤的時間寫。我把捷運嘟嘟嘟的關門提示音,當作寫作的鳴槍聲:拿出手機、瘋狂打字!就這樣跟捷運賽跑,隨著終點站接近,我心跳加速,把想到的句子全丟上去再說。
就這樣,捷運抵達,我臉書發文也完成了!每天持續發文,就是我對作家夢的主動出擊。我知道這些文章還不夠好,但那又怎樣?比起空想怎麼樣寫出完美的文章,不如捲起袖子,老老實實開始寫不完美,但至少完成的文章。到最後你會發現,真正開始寫的人越寫越好,而空想卻遲遲不敢動筆的人原地踏步。
後來,出版社編輯偶然在臉書上看到我寫的文章,發現我寫持續寫了很久。立馬找上我,邀請我出書。沒錯,這就是我第一本個人著作《飄移的起跑線》的由來。
所以,你想當力求準備,卻在機會前退縮的人;還是雖然沒有把握,但卻從不放過機會的人呢?
(本文摘自《人生沒有理所當然:沒有「應該要」,只有「你想要」!練就跳脫框架、突破自我設限的全方位思考方式》 ,幸福文化出版,歐陽立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