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爺爺拾起一支鉛筆,仿佛握住了一段新的歲月。他對世界的渴望,是土地對雨水的期盼,也是朝露對陽光的追隨。
當村裡的孩子們在學校裡念書時,米爺爺的目光總是透過窗戶,悄悄地望著那些寫滿了知識的書本。於是,有一天,這位鬍鬚花白的爺爺背起書包,走進教室,坐在了孩子們的身旁。那一雙年邁的眼睛,轉換成一雙充滿渴望的窗口。
米爺爺以他垂垂老矣的身軀,帶著滿滿的生活智慧,走進了那間教室,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他手裡緊握著鉛筆,身體微微前傾,像個好奇的探險家,努力地畫出一筆一畫的字母,像是踏上一條嶄新的旅程,也開始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也分享給他自己的家人,最令我驚奇的是老奶奶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也想開始學認字。
當我閱讀到這段圖文,我隱約窺探出一個退休者的生活繼續綻放花朵的秘訣。他不自滿於曾經的輝煌也不羞赧於重新的學習。學習不僅是年輕人的專利,也是每個階段生命的禮物。
米爺爺即使年華老去,只要心存熱忱,依然能在人生的田野上耕耘出嶄新的風景。他不只是在學「認字」,而是繼續擦亮著他的感知器,敞開心胸探索世界。因此他不再只是村裡的「大能手」,而開啟了豐富多彩的序幕,除了經驗老到的項目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與孩子們共同學習的學生。
他讀懂了風的方向,懂得用種子寫信給泥土,他知道陽光會說話,星星會閃爍出一首無聲的歌,這樣的晚年如同秋楓的色澤一樣美麗動人。
當米爺爺拿起筆,他的家人也拿起了筆,孩子們不再將學習當成負擔,而是看見了探險的樂趣。一個人的熱忱,可以促動一群人的動能。於是,天空不再只是藍,雲彩也不再只是漂浮的白。因為在學習中,我們可以在書中的世界看見更多的色彩。
我想若不是因為孩子們,我不會再拿起繪本閱讀,而 傳承知識與生命最美好的地方便是在許多已經模糊甚至遺忘的點上又有了連結再生的樂趣與獲得。
葛格就讀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同學多是幼幼班便開始就讀,因此除了他以外多是已熟識一年的同學,初期不很適應的過程,我自告奮用地擔任了晨間說故事把拔,最初只是想多陪兒子一點時間,漸漸演變成同學們爭相擠來聽故事的局面,而我擅長個案研討的方法論竟也無違和地與3歲的孩子們玩鬧起來、樂不可支。
如同米爺爺用熱情點燃了自己及家人的學習興趣,我也曾在晨間說故事的陪伴中體現。如今回想起那每天半個小時的對話與互動確實是打開了兒子首次連結同學的開始,而多年以後的今日回放記憶之時仍能再次產生美好的投影,確實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美好的事。
(作者為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國立清華大學職場溝通學教授、Linkedin 2024亞洲大中華區最有影響力TOP10人物,本專欄同步刊載於彭冠宇linkedin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