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好奇,擺脫「must」之後,我們會不會變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會不會變成邋遢懶惰的人?我認為那種事情不會發生。因為唯有跟隨「want 自我」,才能夠在真正的意義上去愛一個人。
我之前分享了外科醫師石原的故事。他為了滿足母親的期待,成為了一名外科醫師,並要求自己站上行業的頂峰,從不推拒週末加班。但做這些事的同時,石原醫師內心在哀鳴,並暗地累積了不少情緒。他將這股憤怒發洩在其他活得輕鬆的年輕後進身上,以嚴厲的態度對待他們;石原醫師的這種心情,可以說是一種嫉妒。
不過,就在石原醫師原諒自己的不完美之後,似乎也能夠原諒那些後輩,最終放軟了態度。過去,他把注意力擺在當個「完美的外科醫師」這個目標,但原諒自己之後,他反而能夠真心地關切前來求醫的患者。此外,「must 自我」消失,他也不再要求後輩同事要跟他一樣表現得完美。
以我自身的經驗,我也覺得現在的自己,比起之前認為「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的自己,來得更加踏實穩重了。過去的我務求滿足周遭的期望,否則就責怪自己沒用,現在我原諒了那個不夠理想的自己,如此一來,我也學會了包容別人。
我接受每個人都存在缺點,甚至覺得,人們不完美的模樣非常可愛。
當然,如果有人企圖傷害你或你身邊重要的人,你可能很難原諒對方。不過如果放到以前,別人傷害我,我會告誡自己:「不可以生氣,必須冷靜下來。」因為我無法坦然地表露情緒,現在我學會要適度地發洩出來,才能避免憤怒的情緒變得複雜化,生活也才能繼續往前走。
(本文摘自《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心理腫瘤科名醫超越失落與無常的生命洞察》 ,遠流出版,清水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