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假期不免俗的拜年行程,既有溫馨重聚之人,也有看似熱鬧但略顯重複卻必需而為之處,更有看似孤獨實則更靠近自己內心之時,這些都如同佛跳牆裡那個古代傳說中的御廚層層疊上的數十種食材一樣,都很珍貴。
春節假期前,在多項專案中迴旋,模擬著可能進展的方向,策略在管理的書上能道盡得太簡化,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那個領導人就像交響樂團的指揮也顯得太浪漫,真正的高階領導人無法只是透過努力、願景和領導,將各自演奏的樂器融合成為整體的音樂,還得照顧音樂家的心情、動態調整席位的順序、找到更好的樂器甚至場地乃至於演奏題材及行銷。
受到少子化的衝擊,領導人還得持續徵召好手並向前培養小小音樂家,以至於如果首席或是助理首席拂袖而去,還能維持交響樂團的運營,當然這些工作不是一個高階領導人獨自完成,而是有數位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合作落實。
孤獨,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境界,有時也有其正面的意義。看似喧囂的熱鬧,其實多了社會支持感,卻也可能因過度投注心力,在取得對應者的認同及交流的過程中與自己漸行漸遠。
在許多人與人的關係裡強求著一種想得卻不可得的情感、追逐著想成卻無可成的條件,抑或是極盡努力想學習的目標對象,其實是與自己截然不同特質與能力組合的顯著差異者,然後信心漸失、光芒漸暗。
孔子認為孤獨是暫時的,終將迎來知音;蘇格拉底則視孤獨為尋找真理的必然;尼采則認為孤獨是一種強者的特質,是超越平凡的證明。
對孔子而言,「孤獨」並非消極的疏離,而是一種修身養性、等待知音的過程,是通往智慧與道德的必經之路;蘇格拉底的哲學方法強調「自我省察」(self-examination),而真正的省察往往發生在孤獨之中,他認為人應該透過獨立思考來探尋真理,而非盲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而尼采對孤獨的看法與孔子與蘇格拉底有根本性的不同。他認為,孤獨是一種高貴的狀態,只有真正強大的人才能承受孤獨,並從中找到力量,而非感到空虛與恐懼。他推崇「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認為那些能夠拋棄傳統道德束縛,獨立思考、創造新價值的人,必須學會與孤獨為伴。
或許,人生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孤獨。當我們還在學習與成長時,孔子的孤獨讓我們沉澱自己;當我們質疑世界時,蘇格拉底的孤獨給予我們思考的空間;當我們選擇一條無人能懂的道路時,尼采的孤獨則提醒我們──真正的偉大,往往是孤獨的。
還好我不是什麼偉人,我有著熱愛的夢想與喜歡的人們,雖然不算太明白上帝的設計,但也逐漸更了解每個人類仍然必須向內探索自己,才能找到更大的力量與快樂。我喜愛蘇格拉底所談的孤獨,那是必要的孤獨,並非消極地遠離人群,而是透過提問與思辨在對話與思想的孤獨中尋求更深層次的智慧及對自己的理解。
雖然接近人群要承擔不少酸甜苦辣卻也因此方能保有著人味的珍貴,依然可在那悠轉美好的樂音中感知噙著淚水那雙眼睛背後的情感故事。
(作者為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國立清華大學職場溝通學教授、Linkedin 2024亞洲大中華區最有影響力TOP10人物,本專欄同步刊載於彭冠宇linkedin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