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孤獨魔咒!心理專家親揭:做1事讓你不再寂寞,重建強大的情感聯繫、安頓身心

打破孤獨魔咒!心理專家親揭:做1事讓你不再寂寞,重建強大的情感聯繫、安頓身心

拜科技進步之賜,人際間的往來更加頻繁,但疏離感卻益加嚴重。在二〇一八年,英國首相梅伊任命了「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來專責處理人民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〇一七年的一項調查也發現,百分之十四的英國人經常感到孤獨。

 

二〇一八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二十二的美國人也常常感到很孤獨。新冠疫情爆發後,哈佛大學在二〇二一年的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三十六的美國人(當中有六成是年輕人)在疫情期間感到很寂寞。各項調查都顯示出,社會上瀰漫著沮喪的心情。美國生活調查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在一九九〇年只有百分之二的美國女性和百分之三的美國男性表示自己沒有朋友。而到了二〇二一年,這些數字分別上升到了百分之十和十五。

 

孤獨一般來說是老年人特有的問題,人在退休後,都得面臨行動力下降、親友去世等等的困境。現代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生育的子女卻越來越少,所以會欠缺來自家庭的系統性支持。

 

孤獨中懷念往事

 

新興研究顯示出,孤獨也成為年輕世代的難題。我們很少花時間與朋友進行面對面的社交活動,也很容易感到寂寞。二〇一九年英國民調公司YouGov 的調查發現,在千禧世代中,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說自己沒有「很熟的人」,百分之二十二的人說自己「沒有朋友」,百分之二十七的人表示自己沒有「密友」,百分之三十的人說他們沒有「好友」。

 

孤獨感為什麼會日益嚴重?肇因包括個人主義、經濟富裕、信仰衰退和社群媒體。

 

在富裕而自由的社會中,人民能獨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興趣,人際間的聯繫也會變低。

 

後面我會再深入討論社群媒體的問題。重點在於,與親人保持聯繫、與各地的人建立關係的新管道很多,但你我的孤獨感卻不斷升高。

 

孤獨是社會性的痛苦,會導致許多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包括憂鬱症、自殺和認知能力下降。寂寞的人總感覺生活毫無意義。有些人甚至因此睡眠不良、血壓升高和免疫力下降,進而釀成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楊百翰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特―倫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帶領團隊統計了龐大的數據,以檢視社會疏離與死亡率的關聯性。他們發現,獨居、孤立、孤獨感的致死率在七年內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六到三十二。孤獨感和社會疏離對健康有害,是因為人類為高度社會化的物種。我們天生就有強烈的歸屬感需求,大部分的心力都集中在觀察、理解和融入社交生活中,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想想看:

 

你一天中有多少時間與他人有所互動。你所從事的職業是否有賴於人際關係, 包括客戶或消費者?在工作之外,你花多少時間與他人相處?你多久會參加一次社交活動?

 

生活中的所有活動都會牽涉到人際關係,即使你獨自看電視、聽播客或玩電腦遊戲,也都與他人有關。

 

人類天生就有社交本性。缺乏照顧者的話,嬰兒會感到無助,而兒童和青少年需要父母、長輩和老師,才能培養健全的身心。人類之所以能繁榮壯大,都來於龐大的社交網路與大型團體;在當中,我們能追求共同的目標,促進社會發展並展現個人的潛力。

 

 

正因如此,社交疏離才會損害個人福祉和健康。這時,我們就可以運用各種心理工具來恢復或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覺得自己未來會與社會脫節(social disconnection)的人,更容易懷念過去。

 

生活中總有些東西會喚起過往的感受,例如聽到老歌或看到老照片,都會喚起老舊的回憶。許多廣告商便會利用往日情懷來推銷產品。我們在遇到老朋友或與家人團聚時,往日的記憶也會油然而生。

 

延伸閱讀:

老得漂亮,是一種本事!中年是人生的轉折點,學會「減法生活」避免成為討人厭的大人

 

 

關心你的人其實很多

 

懷舊令人心情變好。

 

有人質疑,雖然孤獨等社會脫節狀態會引發懷舊之情,但這不一定好事,當事人的可能會沉溺在過去的人際關係中,更加離群索居。也就是說,社會脫節與懷舊交互作用,變成負面循環。

 

我跟同事想確認這種效應是否為真,於是召集了一些大學生並分成兩組,各自寫下一段懷舊記憶或普通的生活經歷。寫完後,他們接著填寫問卷,但結果顯示,懷想過往令人感到快樂,而不是悲傷。

 

除了喜悅之外,其他數十項研究也指出,懷舊雖然令人感到些微的失落,但整體而言,它所帶來的甜美勝過苦澀。

 

回想起過去曾經擁有過的東西以及度過的美好時光,即使伴隨著一絲悲傷,也會被感恩等正向情緒蓋過去。換句話說。懷舊讓人心情更好。

 

除此之外,我們請參與者回答:「想到那件事令我感到被愛嗎?」結果顯示,寫下懷舊記憶的人不會覺得孤獨,反而感受到強烈的社會連結。

 

 

我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十多項類似的研究,試著誘發參與者的懷舊之情,以確認它對社會連結的影響。

 

在某次實驗中,我們讓一組參與者聆聽懷舊老歌,而另一組參與者聆聽與往日時光無關的美妙音樂。此外,我們還在其他實驗中用懷舊影片、經典小說來測試參與者的反應。結論都大同小異:懷舊能在提升社會連結感。

 

回顧自己珍愛的記憶,為什麼能喚起社會連結感?首先,懷舊令我們想起遠方的親友。在我身為大學教授的二十年來,經常看到大學新鮮人適應不良,因為他們離開了家人以及友伴。有些同學個性害羞,所以難以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也會感到孤單。他們忘記了還有許多人在關心他們。但只要想起舊日的美好時光,他們就能提醒自己,眼前的困境只是暫時的,只要跨出社交的第一步,情況就會有所改善。了解到這一點,他們就能熬過短暫的孤獨生活。

 

有位來自蒙大拿州的大一學生談到,她童年時常和家人去滑雪。來到北達科他州念書後,她時常回想那些往事,以提醒自己,在蒙大拿還有許多愛著她的家人。

 

其他研究也證實了我的觀察。浙江大學企管系教授周欣悅的研究指出,懷舊有助於化解孤獨感。

 

孤獨、缺乏社會支持時,我們會揚起懷舊的心情,進而恢復人際關係感。

 

我們藉此提醒自己,這世界某些角落還有許多人正關心自己。

 

 

周欣悅也觀察到,中國、美國和英國人民在新冠疫情期間,都透過懷舊來化解孤單等負面情緒。

 

墨西哥經濟學教授普恩塔-迪雅茲(Rogelio Puente-Diaz)也發現,懷舊能提高歸屬感。

 

查爾斯頓學院的心理學教授瑞德(Chelsea A. Reid)還發現,人們聞到會引起懷舊之情的氣味時,會感到被愛以及與他人有所連結,哪怕有些氣味對他人來說並不好聞。

 

小時候,我常常和爸爸在庭院裡用除草機割草,到現在汽油的味道仍會觸發我對那段時光的回憶,並想起已經不在人世的爸爸。其實我並不喜歡那味道,但它讓我想起那段父子相處的時光。當然,有許多能觸發懷舊之情的氣味都很好聞,例如美食會令人想起跟家人聚餐或節慶聚會的時光。

 

懷舊能提升社會連結感、使人更加樂觀,當你感到社交脫節時,就不會受限於眼前的困境。多項研究指出,回想懷舊記憶後,對未來會更加樂觀,以更為正向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人際關係。

 

我和心理學教授阿貝塔(Andrew Abeyta)一起研究了懷舊的樂觀效應。我們請第一組參與者寫下一段懷念往事,第二組參與者寫下一般的生活經歷。

 

接著他們再填寫問卷,以反映自己對未來的人際關係有多樂觀。結果顯示,第一組的參與者比較樂觀。

 

這些研究證明了,懷舊是一種以未來為導向的感受。回顧與親人共度的時光時,不但能喚起強烈的社會連結感,也能想像情感更豐富的未來。

 

有位實驗的參與者談到,她很懷念去以前去參加孫子十歲時的慶生會。因為她的女兒結婚後住得很遠,所以那次聚會很難得。值得注意的是,她平常很容易感到孤單,但只要想到那次慶生會,都會感到很開心,也更樂觀地期待未來的相聚時光。試試看:

 

回想一段懷舊的經歷,比如與家人的相聚時光。你也可以寫下來,或是翻看舊照片,以喚醒這段回憶的細節。重複練習,並仔細懷想一些與社交有關的回憶, 就能提醒自己社會連結與人際互動的重要性。當你感到壓力大、情緒低落或遇到社交問題時,這套方法特別有用。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懷舊的力量:從存在心理學的視角,探索被塵封已久的生命潛能》,時報出版,克雷‧勞特雷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