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和全家人去祭拜父母。一切行禮完畢,拿出兩個十元硬幣擲筊,一次就聖杯。雙手合十謝謝父母,讓我們順利完成。父母在3年前陸續往生後,每一次須擲筊時,都是一次就聖杯,心中非常感念父母。他們在生前沒有麻煩我太多,往生後依然阿莎力。
父親往生時91歲,母親88歲,應該都算「高壽」。父親只彌留3天,母親也只臥床3星期,對很多照顧無法自主行動的父母多年、甚至數十年的子女來說,我已屬萬幸。這真的是父母對我最大的慈愛。
我是獨子,但未與父母同住。雖然每逢週末,我都會去看他們,也會帶他們定期去醫院回診,但他們平日一直是互相照顧。母親在74歲時換過人工髖關節,行動開始不便,父親就從一個大男人主義者變身為溫暖的扶持者。父親在往生的前幾年不只有輕微失智,身體功能也陸續崩壞,甚至每天就是睡醒吃、吃飽睡,此時便輪到母親負起照顧之責。
我一直想為他們請外勞,但母親堅持不肯,一切照顧都要自己親力親為。我唯一能做的兩件事,一是每天下午5點半用手機幫他們叫外送,二是每天晚上9點半打電話給母親,讓她有情緒發洩的出口。
父親晚年是由母親幫他洗澡,洗完後怕地滑造成父親摔跤,她還會把浴室的地板擦乾。幸好她後來同意將浴室改成乾濕分離的隔間,才解決了她最辛苦的一件事。
照護責任誰來擔?長照悲歌屢傳
母親幾乎完成了所有本該由子女來承擔的照顧責任,讓我相對輕鬆。媒體經常報導,為了照顧臥床的另一半或父母,讓照顧者身心俱疲,結果照顧者比臥床者更早離世,或是有人乾脆殺了對方,還有人決定一起自殺,了卻照顧的痛苦。
再者,就算照顧有外勞分攤,也常發生兄弟姊妹爭吵不休,彼此情緒勒索的情形。有人抱怨勞逸不均,都是自己在照顧,有人認為出了錢就沒事。最糟的是不出錢又不出力的人意見最多,尤以長年旅居國外的子女最常出現這種情形。
有一次在診間外,我就聽見移民美國的姐姐痛罵在台灣的弟弟沒把媽媽照顧好,結果弟弟情緒失控,直接給姐姐一巴掌。
我還聽一個朋友說,他們在臥床母親的房間裝了遠端監視器,順便也監看其他兄弟姊妹在場時有無認真照顧母親,結果彼此互罵對方不孝順,這其實就是典型的情緒勒索。
我沒有兄弟姊妹,父母有事,我責無旁貸,沒有機會推給別人,但也不會有兄弟姊妹為醫療決定而爭論不休,甚至彼此反目的可能。
延伸閱讀:
我和母親決定不送父親去急診,讓他在家裡往生;我也自行對母親做了相同的決定。父親似乎希望能留給我更多照顧母親的時間,只臥床3天就走。母親在他走後的23天,也離苦得樂,讓我卸下責任。
在他們生前,我沒有叫過救護車、沒有請過外勞、沒有搭過復康巴士、更沒有讓醫生宣判過他們的死期。雖然我沒有讓他們在往生前受盡醫療的折騰,但事隔3年,我的罪惡感卻越來越重,因為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太早放棄了他們?同樣地,我對他們的感謝也越來越強烈,不只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也感謝他們沒有讓我因為照顧而心力交瘁。
「老老照護」成常態,讓自己善終不拖累子女
現在醫療發達,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活到百歲已非罕見。在醫院就常看到60、70歲的子女帶80、90歲的父母去看病,而推輪椅的人有時看起來比坐輪椅的人還老。若是子女已移居國外,不是父母彼此照顧,就是成了獨居老人。雖然政府有提供長照的協助,但照顧者所付出的心力仍成為他們沉重的負擔。
照顧年邁父母,除非你狠得下心,否則就是你的宿命。情願比兄弟姊妹多花時間精力在照顧父母上,否則父母往生後,你可能會永遠活在遺憾、悔恨中。
如果你已進入老年階段,就該設法減少子女的負擔,別再用「孝順」來情勒他們。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任何行動都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意外受傷。要自己準備好足夠的醫療費用,不要拖垮子女經濟。若病情預期要長期治療,且自己毫無生活品質,就放棄積極治療,不要讓自己受折磨,也別讓子女的正常生活被拖累。
做子女,很難讓父母得到善終,但自己做父母,就應該決定讓自己能善終。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