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在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5位國人當中,就有1位超過65歲。儘管醫療進步與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過了65歲還是活蹦亂跳,但認知功能的確會隨年齡增加而退化,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特別是在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務上。
中榮埔里分院復健科醫師柳復威指出,「認知功能」涵蓋了大腦處理信息和進行各種心理活動的能力,主要包括:長、短期記憶力、注意力、定向力、問題解決能力、視空間能力、語言能力等。
據榮總衛教資訊,認知功能隨著年紀增長會逐漸退化,是一種伴隨老化正常的改變。當認知功能的退化速度超過正常老化的退化,便是「認知功能障礙」,而在進入「失智」前的過渡期,就是「輕度認知障礙」。
北榮家庭醫學部總醫師謝旻珈指出,台灣65歲以上族群約有7.7%罹患失智症、18.8%有輕度認知障礙,而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每年約有10~15%會轉變成失智症,機率較一般高齡者高了10倍之多。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以治療嗎?
那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以治療嗎?謝旻珈說,如果是因為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藥物副作用等造成的認知功能障礙,經過治療後多數可以恢復;但有些患者還是會維持輕度認知障礙的狀態,而單純失憶型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則有許多會演變成阿茲海默失智症。
謝旻珈表示,目前沒有藥物可幫助治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但如果能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避免失智危險因子,就能延緩或降低發展為失智症。
有效的行動包括:
●多動腦,可經常閱讀、下棋,或與人對話討論
●多互動,維持良好的人際活動
●多運動
●多吃蔬菜、豆類、堅果、全穀類
●少抽菸、少喝酒
●控制三高及心血管疾病
●維持健康體重
●規律生活,充足睡眠
延伸閱讀:
「認知訓練」提高大腦神經可塑性
柳復威則指出,高齡者、患有腦部損傷或認知障礙的患者,還是可以透過持續的練習和挑戰,來改善其大腦功能,幫助提高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進而促進認知功能的改善。而「認知訓練」的好處包括:提高記憶力、增強專注力和注意力、改善問題解決能力、延緩認知衰退、提高生活品質、增加自信心等。
而認知訓練並不困難,利用常見的一些遊戲、測驗,就可以在家輕鬆進行:
1.益智遊戲:如數獨、字謎、拼圖等。這些遊戲可以幫助提高思維靈活性、專注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2.記憶練習:可以使用記憶卡片、記憶遊戲或是簡單的閱讀和回憶方法來進行訓練。
3.學習新技能:學習新的技能或知識,如樂器、烹飪技巧或是手工藝等。
4.閱讀和解析文章:閱讀文章並試著理解其內容,然後試著回答相關問題或是將文章的主要思想加以概括。這有助於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邏輯。
5.注意力訓練:設立清晰、具體的目標,透過冥想、注視一個對象一段時間,可以提高注意力和集中精神的能力。
6.解決問題活動:可以通過提出複雜問題,然後尋找解決方案來進行訓練,如要怎麼從家裡到外地親戚家?如何到醫院看診拿藥?
居家認知訓練活動可依個人的興趣和需求進行調整,並且輕鬆地融入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地進行這些訓練活動可以促進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從而改善認知功能並提高生活品質。
如86歲的前副總統蕭萬長14年前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但至今神采奕奕,他日前出席活動曾分享自己的養生之道,除了每天走5~6千步、每周3次游泳、每周喝4次養生湯之外,平常有空時就玩數獨、桌遊,也會每天閱讀,保持腦力敏捷。
另外,長輩喜歡「摸兩圈」打麻將,就需要認識牌面、計算機率、講求技巧,能幫助老人家持續動腦,也能因此與人群接觸,避免快速老化。其他如下棋、玩桌遊、打電動等,都能幫助熟齡族活化腦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