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斷食「餓死」癌細胞?肺癌權威陳晉興推「精準營養」解迷思:治癌如馬拉松,吃好、吃對更重要

吃素、斷食「餓死」癌細胞?肺癌權威陳晉興推「精準營養」解迷思:治癌如馬拉松,吃好、吃對更重要

肺癌是台灣當前最「要命」的新國病,在癌症統計中囊括多項第1——發生人數最多,每年新增約1.7萬例,超越大腸癌奪冠;每年死於肺癌人數逾1萬人,位居十大癌症之首。不僅如此,肺癌更是健保支出最高的癌症,每年花費超過220億元。

面對駭人癌症殺手,亞洲肺癌手術名醫、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攜手營養科學權威許瑞芬教授、以及現任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葉宜玲,共同推出《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一書,除了細解抗癌知識,也導正民眾營養觀念、破除飲食迷思,盼能協助病人和家屬以正常的生活方式,健康走過這段抗癌旅程。


據2022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7,982例,居所有癌症之首;且死亡人數、晚期個案比例都是第一,健保醫療費用支出也最高,更是唯一死亡人數破萬的癌症,堪稱癌症中的「四冠王」。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出席《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新書發表會時指出,很多癌症病人對於營養補充有一些迷思、甚至是錯誤觀念,「很多病人想把癌細胞餓死,結果癌細胞還沒死,病人就先把自己餓死!」

 

身為腸胃科醫師,吳明賢常勸病人「不要把藥物當食物吃,要把食物當作藥物吃」,有些食物雖然不好吃,但對疾病卻有正面效益。而這本書不僅提供肺癌病人精準的營養指南,也可以提供其他癌症患者、甚至是一般健康的人參考。

 

 

肺癌元兇不只抽菸、空污,飲食也有關

 

陳晉興表示,在陳建仁前副總統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致力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納入第五癌篩檢,提高早期發現機率,有望減緩肺癌死亡率,但究竟為何會發生肺癌呢?

 

肺癌形成有兩大因素,一是體質與遺傳,其次則是環境,儘管基因難以改變,但能盡量避免環境帶來的危險因子。眾所周知抽菸是致癌危險因子,但台灣抽菸人口持續減少,「不抽菸的肺癌卻越來越多!」尤其肺腺癌患者逾半是女性,「為什麼這麼多的女生不抽菸,也會得到肺腺癌?」這恐與空氣污染有關。

 

除此之外,過去常以為肺癌與飲食無關,但研究發現,若常攝取防腐劑、食品添加物,也會提升罹患肺癌的風險,「真的不能亂吃東西!」

 

陳晉興也說,許多人都覺得肺癌可怕,一診斷出來就只有「等死」,其實肺癌是可以預防與治療的。他笑說,前副總統陳建仁與廣達創辦人林百里都是他的病人,但兩人癒後良好,林百里是台灣首富、陳建仁開刀後還當了副總統跟行政院長。

 

他打趣道:「病人看到我都很開心,因為我幫你治療以後,保證大富又大貴!」事實上,肺癌只要能早期(0期或1a期)發現,5年存活率都超過9成,「甚至(腫瘤)在2公分以內,大概95%以上都可以完全根治!」

 

▲前副總統陳建仁(左4)出席《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新書發表會,左起作者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葉宜玲、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許瑞芬、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右3為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圖/郭美懿攝)

 

斷食、吃素能「餓死」癌細胞?

 

不過談到肺癌治療,陳晉興最常被病人問到的就是:「教授,我可以喝咖啡、喝茶、吃甜食嗎?吃什麼可以預防肺癌?什麼東西不能吃?如果斷食,是不是能夠餓死癌細胞?」

 

對此,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許瑞芬表示,每個人每一天都攝取很多食物與保健品,攝取品項與份量會影響人體代謝、產出生物標靶,有些能防癌,有些則可能致癌,因此營養攝取也需要「精準」、「個人化」的調整,「別人吃的食物與份量,可能不一定適合我。」

 

許瑞芬以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為例,其中涵蓋的6大類食物與份量,能最低化罹患肺癌的風險。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攝取量過低,或攝取量超過身體耐受度,肺癌的風險都會上升,因此「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剩」都可能是肺癌的推手。

 

至於當前流行的「生酮」、「低碳」,甚或「斷食」等各種飲食方式,對於防癌、抗癌真的有幫助嗎?許瑞芬解釋,其實「每日飲食指南」已根據人體的生物能量代謝原則,配置好每一天應該攝取的食物與份量,譬如每天應當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占總熱能的5~6成,蛋白質則應占20%,「請大家試問自己,每一天的餐盤上這6大類食物群有沒有都吃到?」

 

 

 

其次,精準營養是根據個人的體質去配置,因此所謂的生酮、低碳飲食,未必適合每個人。許瑞芬更強調,千萬別想靠「斷食」餓死癌細胞,「癌細胞具有一個特質,那就是你越給它險峻的環境,它活得越好,所以顧好自己的細胞、免疫力,它才有跟癌細胞打仗的戰鬥力。」

 

延伸閱讀:

癌友4成死因「營養不良」!他吃東西「像吃鹽」半年爆瘦17公斤…中醫對症調理:吃得下,有體力

 

抗癌飲食,究竟怎麼吃?

 

「飲食是我們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一件事;但進入肺癌治療時,飲食就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葉宜玲說,病人常會從網路蒐羅各種資訊問:「不能吃紅肉、不能吃四隻腳的、不能吃糖…各種飲食禁忌,那改成吃素好嗎?」

 

「如果治療時產生噁心、嘔吐、腹瀉或食慾不振、味覺改變副作用,,那我該怎麼辦?另外,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我該怎麼去挑選適合我的?又該吃多少?」葉宜玲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告訴大家飲食的策略,解決病人與家屬對於飲食的迷惘。

 

陳晉興形容,肺癌的治療,就像一場馬拉松,若是早期階段,跑的路途可能比較平緩;但若是晚期癌症可能就像是跑「萬金九」,「一下子上坡、一下下坡,有時白血球不夠、有時吃不下東西,有時甚至要來掛急診…」。因此「營養」不會只是食物、或吃飽這件事,讓病人吃得好、吃的對,才能在抗癌的路上走得長久平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