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全身不對勁但檢查都正常,名醫揭4大NG習慣:原來吃清淡、多運動都錯了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全身不對勁但檢查都正常,名醫揭4大NG習慣:原來吃清淡、多運動都錯了

▲照片為文章配圖,非當事人照片

編按:67歲張先生退休後,就疲倦、無力、失眠還胸悶,做各種檢查都說沒問題,身體卻一直不對勁,本書作者郭育祥醫師發現是典型的自律神經失調。原來他的理智退休了,但身體還沒覺察,因此交感神經跟副交感神經的節奏亂了套,而影響全身機能。

自律神經失調常讓人感到身體和精神不適,容易疲倦、睡眠品質差、消化問題、壓力難紓解等,這是看不見、卻能影響日常生活的隱性病症。並指出少青菜、多米飯,適量水果和鹽巴,溫和的運動,讓自律神經更健康。

 

疲倦、無力、失眠...醫院檢查身體都正常,我怎麼了?

 

張先生,今年67歲,剛剛從一份經營多年的小事業退休,原以為退休後能享受應得的閒暇:旅行、與家人相處以及實現許多長久以來的夢想,然而,事情並不如他想像中的順利。

 

退休的第一週開始,張先生便感覺到一種莫名的疲倦和無力感,這種感覺日益嚴重,甚至影響到他的正常生活。

 

「以前每天都很忙,事情總是排得滿滿的,現在一閒下來,反而感覺整個人都散架了,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張先生描述道。

 

他常常覺得渾身無力,像是被生活掏空了一樣,連簡單的家務事都顯得力不從心。

 

更讓他苦惱的是失眠,張先生原本是一個睡眠良好的人,未曾為了睡眠煩惱過,但退休後,晚上輾轉難眠,總是到半夜還睡不著,或是入睡後也常因為小事醒來。

 

由於失眠加上持續的無力感,張先生開始頻繁地到各大醫院檢查。他做了各種心臟檢查,包括心電圖、超音波,甚至做了心導管檢查,結果顯示他的心臟並無異常。

 

他還檢查了內分泌、腎臟功能,所有結果都顯示正常,這讓他更加困惑和無助。

 

「醫生說一切正常,可是我每天還是感覺很疲倦,夜裡還是會醒來,胸悶讓我覺得自己是不是病得很嚴重。」張先生焦急地說。

 

檢查結果並未找到任何具體問題,但身體的種種不適始終讓他無法安心,還開始懷疑是不是得了什麼「無法檢查出來」的疾病。

 

「家人們說我應該是心理問題,但我不覺得自己在心理上有問題,明明是身體一直不對勁啊 !」他感嘆道,而且,生活品質也日漸低落。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

 

多次檢查無功而返,讓張先生開始感到絕望,幾經輾轉,在子姪輩的陪同下來到我們的診所。

 

經過詳細問診與自律神經功能檢測,發現張先生的症狀與典型的自律神經失調非常吻合。

 

他的理智退休了,但他的身體還沒有覺察到,因此交感神經跟副交感神經的節奏亂了套,無法及時調節平衡,才導致身體的無力感、心悸與失眠等問題。

 

「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律神經出了問題!」張先生終於明白自己長期身體不適不是心理問題,也不是某種無法確診的隱疾,而是退休後作息的劇烈變化,影響了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從而讓身體出現這些異常反應。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治療?

 

經過診斷之後,我們為張先生制定了一個針對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計畫──包括簡單的藥物治療──幫助神經系統平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調整。

 

除了藥物治療外,我們還建議張先生每天安排一些輕鬆的活動,如簡單的拉伸和呼吸練習,幫助他的副交感神經逐步恢復正常。

 

「現在我的生活節奏穩定了很多,不再感到那麼疲憊,晚上也能睡個好覺。」張先生逐漸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慢慢找回退休生活的輕鬆感。

 

自律神經失調影響日常生活 卻常被忽略

▲照片為文章配圖,非當事人照片

 

自律神經失調有哪些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常常讓人感覺到身體和精神上的不適,這是一種看不見、卻能深深影響日常生活的隱性病症。

 

從容易感到疲倦、睡眠品質差、消化問題,到視力模糊、壓力難以紓解,這些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表現。

 

在此有一些簡單的生活習慣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輔助我們調節自律神經,改善這些困擾。

 

看似健康、但其實會讓自律神經失調變嚴重的4個誤區

 

當我們感到身體不適時,會下意識地想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心態、飲食等,來自我調節自律神經,但事實上,有些看似是在幫助我們恢復健康的行動,實際上卻會讓自律神經更加無法平衡。

 

1. 吃過多高纖青菜反而增加腸胃負擔

 

自律神經控制消化系統的運作,自律神經失調時,副交感神經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幫助消化,腸胃的蠕動和消化能力因此減弱。

 

富含纖維的青菜原本就很難被消化吸收,若再加上無法放鬆,那腸胃將因此承受更大的負擔。

 

青菜中的長纖維無法被人體有效分解和消化,這需要腸胃進行大量的蠕動來推動纖維通過消化道,如果腸胃功能已經減弱,吃過多的青菜只會加重消化不良、脹氣和便祕等問題,讓腸胃更加疲憊無力。

 

相對來說,米飯等碳水化合物則更容易被分解和吸收,並帶有順暢排便不可或缺的短纖維,還能夠提供穩定的能量,減少腸胃負擔,幫助自律神經恢復平衡。

 

2. 水果過甜過酸,反而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但過量攝取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健康益處,反而可能因為糖分和果酸的過度攝入而造成負面影響。

 

對於自律神經失調者來說,適量攝取低果糖、低果酸的水果,並且避免高纖維水果,能夠幫助維持腸胃的穩定和自律神經的平衡。

 

因此,建議適當少吃水果,讓身體保持穩定運作,才是有益自律神經健康的做法。

 

3. 飲食清淡反而讓神經系統更難以正常運作

 

過度清淡的飲食導致鹽分攝取不足,令身體虛弱無力,影響自律神經的正常調節;適量鹽分有助於保持電解質平衡、穩定血壓並支持消化功能。

 

對於自律神經失調者來說,冒然減鹽,以為清淡飲食可幫助自己更健康,恐怕會適得其反。

 

4. 強迫運動,反而會讓身體承受更多壓力

 

強迫自己運動,特別是在自律神經已經失調的情況之下,反而會使身體長時間處於壓力狀態,使情況更糟。

 

運動對健康有益,但前提是身體處於適合運動的狀態。如果自律神經失調,身體就是需要更多的修復和放鬆,而非更多的運動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選擇一些溫和的活動,例如輕鬆的散步、瑜伽或深呼吸練習,促進副交感神經的活躍,幫助身體進入恢復狀態,而不是更多的刺激。

 

延伸閱讀:越節省人越老,精神科醫師勸熟齡族:會花錢的大腦,不會退化!自己賺的錢自己花光,才是真「孝順子孫」

 

作者簡介_郭育祥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 理事長

現任郭育祥診所院長

自律神經調節與功能失衡症狀的臨床專家

執業以來,長期投入於過度換氣、慢性疲勞、代謝困擾與體內節奏失衡等現象的臨床觀察與治療。

擅長以清晰、有條理的方式,比喻複雜醫學機制,幫助讀者與失調者理解長期不適背後的生理根源,並提供可落實於日常的調養方法,回歸穩定且有掌控感的生活。

25年來,無數曾反覆求診、遍尋解答的人,在與郭育祥醫師接觸後,第一次明白──不是自己過度敏感,而是身體早已悄悄發出了訊號。

每個困擾不安的身體,都渴望被理解……

 

本文摘自柿子文化《自律神經失調有救了:為何很多醫師都治不好?25年臨床經驗!權威名醫給你有效的治療對策

自律神經失調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