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元年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攝影:陳睿緯)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在致詞時指出,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元年」,65 歲以上人口已超過兩成,老化速度更是全球最快,僅花 7 年就從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他提醒,這將帶來龐大衝擊,政府、企業、家庭與個人都必須及早準備。
梁永煌提到,《今周刊》早在 2004年即關注人口老化議題,並於 2014 年倡議「快樂的第二人生」,2018 年提出「退休練習曲」主張,呼籲民眾在退休前做好身心與財務準備。他表示,退休是福報,不退休也是福報,關鍵在於是否能自在生活。
在健康面,他提醒國人重視肺癌防治,呼籲 40 歲以上應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在財務安全面,他則強調詐騙問題日益嚴重,建議透過「房地產預告登記」、大額定存及保單解約註記等方式,為資產多加一道防護。
他最後強調,《今周刊》將持續透過論壇平台推動跨領域交流,陪伴台灣社會共同迎接超高齡挑戰。
從台灣到日本 兩國高齡挑戰下的健康與長照布局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攝影:陳睿緯)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表示,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這場論壇正好提供各界反思與交流的機會,他表示,自己在過去的公職與研究經歷中,一直對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保持高度關注。
依內政部統計,截至 2025 年 7 月,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已超過450萬人,占總人口近 19.7%,即將跨過 20% 的門檻,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元年」。相比之下,日本高齡人口比例已達 29.3%,是台灣重要的借鏡對象。
台灣的人口結構持續改變,平均壽命也大幅延長,男性約 77 歲、女性約 84 歲。隨著壽命延長,如何縮短「不健康餘命」成為政府的挑戰。衛福部目標是降低至少一成,並持續推動癌症篩檢,尤其是肺腺癌防治,並與國健署合作強化公共衛生政策。
呂建德補充,在長照方面,去年長照經費約 827 億元,今年則編列 1153 億元,首度突破千億元,將擴大覆蓋率,並朝「居家、社區、機構一條龍整合」發展,提供更完整的照護網絡。他也強調,保險與財務保障同樣是熟齡社會的重要議題,必須與醫療、長照一併推動。
三大主題 正視熟齡生活需求
今年論壇規劃三大主題,聚焦於熟齡世代最迫切的需求:
一、智慧科技與健康照護:隨著 AI 與精準醫療逐漸落地,如何利用新技術延緩退化、提升銀髮族健康,成為討論焦點。
二、第二人生與自信追夢:退休不等於結束,而是另一段人生的開端。與會者分享如何在中高齡階段透過持續學習、志工服務或創業,維持自信與活力。
三、理財安全與生活品質:除了資產規劃,如何防範詐騙、確保財務獨立,也是熟齡世代能否過上安心生活的重要議題。
政策×科技×生活 台日論壇凝聚高齡社會多元實踐
▲日本精神科醫師暨作家保坂隆(攝影:唐紹航)
論壇中最受矚目的演講,由日本精神科醫師暨作家保坂隆主講。他以「打造幸福優雅的老後」為題,分享熟齡心理健康與自我實踐的觀點。
保坂強調,人到五十歲後,往往會透過回顧人生來重新定位自己,這種「自分史(personal history)」的整理過程,有助於準備第二人生。
他也提醒,保持學習能延緩腦部退化,而社會支持與情感連結則是老年幸福感的關鍵。
神奈川縣知事黑岩祐治則透過專題影片,介紹該縣推動的「健康長壽社會」政策,說明地方政府如何從居住、醫療到社會參與,打造完整的支持網絡。
臺灣方面,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以「高齡友善新北城」為題,分享市府如何透過社區據點與健康促進方案,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陪伴與照護。
除了上述講者,本屆論壇亦有多位醫療、科技與財經專家帶來精闢見解,從人工智慧在健康管理的應用,到熟齡理財與詐騙防範的策略,內容兼具政策深度與生活實用性,為與會者提供多元啟發。
論壇不僅聚焦政策與學術研究,也關注生活面的實踐。現場安排中日同步口譯,讓不同領域的與會者能直接理解彼此觀點,並透過互動討論分享家庭與工作經驗。
退休不是終點 第二人生才正要開始
隨著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幸福熟齡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每個人必須正視的現實。透過臺日交流,本屆論壇凝聚出共識:要迎接「第二人生」,必須同時準備好健康、財富與社會連結。
正如保坂隆所言:「退休只是人生的幕間休息,精彩的第二幕,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