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怎麼離開世界?」
「阿金醫師,你在加護病房看盡生命無常,隨時都在面對死亡,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用什麼方式離開呢?例如,在海邊看著美景,打個盹就到天堂了?」有次受訪時,記者這樣問我。
年輕的時候,我還真的有想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好是能夠在睡夢中離世,既不用承受病痛的折磨、也不用面臨死前的恐懼,對我而言,這樣的「死法」一定是這輩子做好事、燒好香,才會有的福報。加上我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是心肌梗塞、腦梗塞、腦出血的高危險群。
還記得,第一次做睡眠檢查後才發現,我每小時呼吸停止三十六次,最長甚至高達四十六秒,血氧濃度最低降到只剩下76%。
對我這樣一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來說,睡覺時血氧過低、心跳突然停止,睡一睡就走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願受病痛折磨,換取時間好好說再見
可是,結了婚、生了小孩之後,我就不這麼想了。人生在不知不覺中畫下句號,雖然我自己不會經歷病痛的折磨,可以算是「好死」,但對於心愛的人來說,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惡耗,真的會措手不及,實在太殘忍了。
後來,我想了想,我情願是生一個不會猝死、有時限的疾病,接受病痛的折磨,來換取一些時間,幾年也好、幾個月也罷,讓我可以好好的和心愛的人說再見──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當然,這些都是平日就能做的事,不需要等到被診斷某個「有時限」的疾病才啟動。
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
你著讓我先走
因為我會嘸甘
看你
為我目屎流
這幾年,我對江蕙《家後》歌詞所寫的,越來越有感。
一方面是住在臺南這些年,臺語進步不少,一方是年紀到了。當生死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就無法這麼的灑脫,說走就走。
▲陳志金曾在臉書分享與兒子牽手的溫馨父子照。(圖/翻攝自ICU醫生陳志金臉書)
我最怕死的時候,兒子還小
身上每多一份責任,就更要好好的活著:不從事危險的行為、不參加危險的活動、不酒駕、騎車要戴安全帽、開車要繫安全帶、不闖紅燈、遠離任何可能的意外。就會多留意自己的健康,減少猝死的可能:戴好呼吸器CPAP、控制好三高、飲食節制、規律運動。
我最怕死的時候,是在兒子虎虎還小的時候。深怕自己突然離世,很多話會來不及跟他說,偏偏他那時還小,跟他說再多,大概也是有聽沒有懂。
後來,我就把想跟他說的先寫下來、錄音、錄影,想說等他長大以後,就可以自己看了。萬一有個不幸,算是留了一些紀念的東西,給他當成回憶的線索,讓他知道他老爸生前是個怎樣的人。
這些資料陸陸續續也累積了不少,照片、著作、臉書貼文,還有一些報導和訪談。至少,比起我母親離開時留給我的兩張照片(沒有合照)多了很多。
▲陳志金多年後才發現自己與母親都曾共遊同一個地方,讓他得以透過合成與母親合影。(圖/翻攝自ICU醫生陳志金臉書)
別讓自己的離開,成為心愛的人一輩子的折磨、遺憾、內疚與自責。
即使科技進步神速、AI世代來臨,生命總會走到盡頭,每個人都可以早點開始準備,把握當下的每一個時刻。
等到這些都完成了,心愛的家人也都做好準備了,或許才能奢望自己能夠在睡夢中安詳的離開吧。
(本文獲「ICU醫生陳志金」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