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硬、手抖…竟是藥物引起「類巴金森氏症」
68歲的阿琴姨平日健康,僅有高血壓與頭暈,每天都會去公園散步、跟朋友一起做健康操。但最近2、3個月,她的家人和朋友卻發現她走路跟動作遲緩僵硬,甚至手開始出現顫抖,看起來與巴金森氏症(又稱帕金森氏症)相似。
神經科醫師檢視病史與用藥後,發現阿琴姨近期因頭暈使用的新藥,可能就是導致症狀的原因。果然停藥後2~3週,阿琴姨的僵硬和手抖大幅改善,動作與步伐也恢復輕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指出,這類因藥物引起的「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並不罕見,患者臨床表現與巴金森氏症極為相似,有時就被其他醫師當作巴金森氏症在治療,長期吃下不必要的藥物,甚至錯過治療黃金期。
王毓禛解釋,由於藥物阻斷大腦中多巴胺受體,導致大腦中多巴胺系統失衡,進而出現一系列類似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包括靜止性震顫(手部在休息時抖動)、動作遲緩、肌肉僵硬及步態不穩等。值得注意的是,藥物引起的「類巴金森氏症」,若停藥過慢,拖延太久,有些患者的症狀將會終身無法消除。
哪些藥物容易引發類巴金森氏症?
●●精神科藥物:抗精神病藥、部分抗憂鬱藥、情緒穩定劑
●腸胃科藥物:部分止吐藥
●鈣離子阻斷劑:Cinnarizine、Flunarizine、Verapamil
●其他藥物:少數心血管藥、免疫抑制劑
特別要注意的是,熟齡族因代謝功能下降,對藥物敏感度更高,風險也相對提升。
民眾在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以利醫師全面評估用藥風險。若在服藥期間出現手抖、身體僵硬或動作變得遲緩等異常症狀,應立即回診諮詢,才能得到比較周全的評估及建議。
預防失能,熟齡用藥還要注意什麼?
隨著年紀增長,許多熟齡族往往伴隨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病情。但若用藥不當,可能導致跌倒、認知功能下降、腎功能惡化等問題,反而加速失能的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藥師陳俊延提醒,某些藥物若使用不當,會增加跌倒或失能風險:
●鎮靜安眠藥、抗焦慮藥:可能引起頭暈、嗜睡、注意力下降。
●降血壓藥:劑量過高易導致低血壓,引起暈眩、跌倒。
●降血糖藥:尤其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若劑量控制不佳,容易造成低血糖,導致昏厥或意識不清。
●止痛藥:部分藥物可能影響腸胃或意識狀態,需謹慎使用。
延伸閱讀:
熟齡族5大用藥安全重點
1、避免多重用藥風險:定期檢視藥單,至少每半年一次。
2、小心高風險藥物:安眠藥、抗焦慮藥、降血壓藥、降血糖藥及部分止痛藥。
3、監測肝腎功能:依檢驗數值調整劑量,避免藥物累積造成傷害。
4、不可自行停藥或亂加藥:任何調整必須經醫師或藥師評估。
5、建立正確用藥習慣:按時服藥、利用藥盒或APP提醒,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