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有錢」,未必真有錢
我第一次見章總大約是二十年前,場景在一家奢華的飯店,當時我還是記者,她已是身家十幾億的房地產企業的老闆、創業成功女性的典範,也是我的採訪對象。在飯店寬闊的咖啡廳裡空空蕩蕩的,只有我們一桌客人,她很隨性地說:「這裡平時人很多,我怕打擾到我們的訪談,就把今天下午包場了。」因為她經常需要出差和接待客戶,所以就住在這家離公司最近的飯店,當年一晚要價千元(約新臺幣4,100元)的住宿費,她經常一住就是一年。
章總的創業經歷很傳奇,沒有小步試錯的初創期,也沒有謹慎求穩的轉型期,每一步都是大刀闊斧、不留餘地,「all in」是她最常講的詞。
採訪進行得很順利,後來我們慢慢地成了朋友。我們偶爾一起吃飯、喝茶,她很自然地跟我分享她新買的包包和首飾,並沒有刻意炫耀的意思。她的精品每一件都是限量版,當時一般人只能在雜誌上看到的品牌和型號,對她來說都是日用品。
有一陣子我受到她的影響,也開始買進名牌的包包和衣服,雖然使用頻率很低,穿戴起來也很拘束,但我當時認為是自己的經濟實力不到章總的程度,所以才會缺乏幸福感。
直到我多年後認識了孫老師,這種想法才完全轉變。
做個真正的有錢女人
我跟孫老師是在插花課上相識,她衣著簡單樸素,臉上幾乎看不出化妝的痕跡,喜歡背著帆布袋,經常騎共享單車來上課,據此我猜測,她可能是住在附近社區的家庭主婦。
她家離市區不遠,位於鬧中取靜的住宅區中,是一座獨門獨院的清幽小別墅,門面不大,走進去卻很開闊,裝修風格和她的裝扮一樣是樸素路線。孫老師的廚藝也很棒,在逐漸深入的交流中,她讓我對「財富」二字有了全新的審視。
孫老師早年理財賺到第一桶金,和丈夫共同創立一家公司,兩人因為管理理念不合而分開,她分得部分房地產,從公司離開後,開了一家幼稚園,經過多年用心經營,逐漸在同行裡做出口碑。
同時,她把自己的房地產賣掉一部分、出租一部分,加上她的幼稚園就開在自購的辦公大樓裡,減少了成本,雖然規模不大卻保證現金流充足,營運狀況良好。
她說:「可能我比較膽小吧,十年只開了兩家分校。我始終覺得,應該要做好現有的業務、服務好現有的使用者,再去吸引新客群。我很幸運,很多老顧客在有了第二個、第三個孩子之後,依然因為之前好的體驗而選擇我們。
還有,對待現有員工用心些、慷慨些,他們工作也開心。我做好這些基本功,比盲目擴張有用得多。」孫老師笑了笑,繼續說,「這棟別墅我也打算賣掉,孩子明年就出國留學了,我一個人不用住這麼大的房子。」
看著她輕鬆的樣子,我明白,她自謙的「膽小」,其實是一種務實。
因為她插花技法嫺熟,我常向她請教。在孫老師的指導下,我的手藝也精進不少,為了表達感謝,我偶爾會帶小禮物送她,她也會邀請我去家裡吃飯。
我這才驚覺:孫老師住的是豪宅。
章總和孫老師,如果單看外表:一位是光鮮亮麗、身家過億的女老闆;一位是平凡樸實,像每天埋首於家務的主婦。但實際上,她們兩個人的真實財務狀況卻是相反的。
章總公司規模大,各項開支也驚人,收支勉強打平,資產在沒有變現之前,都只是帳面上的數字,再加上她「賺多少花多少」的消費理念,個人財富並不豐厚。後來,我和她因為工作變化,故多年未見,最後聽說的消息是,她的公司資金周轉不靈,她被列入銀行的黑名單,從此取消高額消費的資格。
孫老師業務規模小,但成本可控,收入可觀,加上她從很早之前就做好理財規劃,若以個人財富來說是遠遠超過章總的。
近兩年來,已經有很多女性的消費理念從「買買買」轉變為「能不買,就不買」,不衝動、不盲目,買之前想清楚,買回來物盡其用。
這不是摳門小氣,而是把消費主導權從鋪天蓋地的商家促銷中,重新掌握到自己手裡。女性想要的不再是蒐集所有色號的唇膏,而是一種更為精簡和理性的生活方式。女性也不再需要透過昂貴的名牌包來證明自己的身價,她們擁有了對自己的定價權。
(本文摘自《有錢花:寫給女性的財富與身心覺醒之書》幸福文化出版,李筱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