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現實:我們老得比想像中快
根據行政院國發會的統計,台灣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就有1位超過65歲。
但在這樣的社會裡,「長者」往往被默默歸類成「退休」、「休息」、「被照顧」。
很少有人問:如果他們願意、也有能力繼續工作,社會準備好了嗎?
再就業,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健康議題
身為一名高齡醫學內科醫師,最常看到的是,當人沒有「被需要」的感覺時,身體會開始退化得更快。
研究顯示:
有固定社交互動、規律作息與責任感的長者,比起完全退休在家的長者,失智風險明顯降低,也更能維持良好的血糖與心血管功能。換句話說,「工作」其實是一種延緩老化的良藥。
但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被理解的角色」
有些長者願意再就業,卻被質疑:「這個年紀了,還能做什麼?」
有些公司也擔心:「年紀大了,怕動作慢、出錯率高。」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
● 一位長期在工廠工作過的伯伯,能教年輕人效率的方法
● 一位退休家庭主婦,能設計健康餐盒
● 一位活躍的阿姨,能在社區擔任長照運動帶領員
再就業,不只是「賺錢」,而是讓經驗再被利用、讓尊嚴再被看見。

醫學上的「老」,不等於「不能」
我常告訴患者:「年齡不是限制,而是條件。」
只要健康狀況穩定、慢性病控制得宜、體能經醫師評估許可,許多長者完全可以參與輕量工作。
重點不是「能不能」,而是「該怎麼安排」。
● 體力較佳者:可嘗試社區工作、導覽員、接待員
● 有照護經驗者:可參與長照食堂、銀髮志工
● 行動稍慢者:可投入線上客服、居家協助、經驗分享
適當的工作,不僅能提升自信,也能讓「被照顧者」重新成為「貢獻者」。
長者再就業,是健康老化的重要一環
從醫學角度來看,「健康老化」包含三個面向:
1.身體功能維持
2.心理健康與目標感
3.社會參與
而再就業,正好能同時兼顧這三項。
當一位長者每天起床有目標、與人互動、被需要,那股「想再活得久一點」的力量,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工作也是養生」
許多長輩,只要給他們舞台,就能再次發光。
老,不是被淘汰的理由;老,是社會的資產。
(本文獲臉書粉絲團《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授權,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