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得子,每天陪兒轉兩班車上學
上週六,我出席了一位當事人的告別式。坐在靜默的追思會場,看著遺照裡那張和煦微笑的面容,我的心底湧上一股酸楚。
林伯伯高齡90多歲,一生可說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年輕時響應政府「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投入軍旅報國;退伍後又在郵局服務數十載,勤懇一生。
他隨國民政府遷台,後來與一位台灣太太成家,老來得子,疼愛兒子如掌上寶玉。
兒子從小就叛逆不羈,國中起就常蹺課,讓林伯伯夫妻有操不完的心。
林伯伯為了確保兒子有乖乖到學校上課,每天一早陪著兒子轉兩班公車,親眼看他走進校門後,才放下心再轉兩班車回家。
中午時,又怕孩子中途離校(翻牆蹺課),親自帶著便當再趕到學校,為兒子送愛心便當。
林伯伯說:「只要看到兒子還在教室裡,我這老骨頭就覺得值得。」
那份愛,濃得化不開。
萬一孩子拿到遺產,又回到老路…
可惜林伯伯夫妻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兒子成年後,誤交損友,一度染上毒癮,讓兩老傷透了心。
屋漏偏逢連夜雨,林媽媽雖然比林伯伯年輕,但還是先蒙主寵召,離林伯伯及兒子而去。林伯伯對著這唯一的獨生子,操碎了心!
幸好靠著宗教信仰的力量,及專業的戒毒機構的協助,讓兒子重回正軌,也讓父親重新燃起希望。
然而命運再度考驗他。去年底,因為在家裡的一個摔倒,林伯伯健康急轉直下,短短幾個月,從能走、到臥床。
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但最放心不下的,仍是那個唯一的兒子。
「萬一我走了,孩子拿到遺產,會不會把房子賣了,又回到過去吸毒那條老路?我和他媽媽都不在的話,還有誰能照顧他?」這是他反覆對我說的一句話。
那是一個父親最深的憂慮──怕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
用「信託」,留愛不留憂
透過朋友介紹,林伯伯找到我。我與會計師、地政士的合作團隊一起,為他規劃了一份「遺囑信託」。
考量到兒子四十多歲,我設計了一個十年期的信託機制,
由受託人代為管理房產,兒子(受益人)可以住在房子裡,但不能出售,或把房產設定抵押權,幫兒子把房子給守住。信託期間,分階段撥付生活費用給兒子;十年後,希望兒子已經能穩定生活、遠離誘惑,受託人再將房產,正式移轉給兒子。
我擔任監察人,幫兒子監督受託人是否好好按照遺囑信託的規劃,幫兒子守護房產。
這樣的安排,不只是法律上的規劃,更是一位父親用理性與愛心寫下的「延伸守護」。
1月7日,我們簽好所有文件。短短一週後,林伯伯安然離世──我一直相信,他是帶著「放心」離開的。
不只是遺產規劃,更是接住兒子的「愛」
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次專業的委託,而是一段見證:一位父親如何用最後的力量,把愛,轉化為一份有制度、有溫度的保障。
這份遺囑信託,不只是金錢的安排,更是一個父親的「不放手」,讓孩子即使在人生路上跌倒過,也還能被這份愛接住。
我相信,林伯伯如今已回到神的懷抱,而他留在人間的,不只是財產,而是一份無聲卻永恆的「牽掛與對兒子的愛」。
律師能做的事
在這類案件中,我身為律師及理財規劃顧問,不只是幫當事人寫遺囑文件而已,更是「安心規劃設計師」。協助當事人完成以下幾件關鍵事:
1、結合跨領域專業團隊(律師+會計師+地政士+銀行+保險)
➤ 讓法律、稅務與家庭需求能整合考量,不留漏洞。
2、客製化設計遺囑信託條款
➤ 依照家庭結構、受益人狀況與財務能力,守護財產,分年給付、附條件撥款,兼顧保護與彈性。
3、建立監督機制,預防受託人濫權或偏離目的
➤ 擔任監察人、信託附監察人同意條款,確保信託執行符合立遺囑人的初衷。
4、協助選擇合適的信託銀行或受託單位
➤ 包含公股銀行、民營銀行信託部,或由親友擔任受託人,但透過信託條款專業及監察人角色監督執行。
5、提供長期顧問服務
➤ 在當事人辭世後,仍能協助信託監察與家族資產延續。
法律小提醒
若擔心子女因一次繼承鉅款而揮霍,可透過「遺囑信託」分階段給付。
若家中有特殊照顧成員(年老、年幼、失智、身心障礙...等),可搭配「安養信託」、「子女保障信託」及「監護宣告」預先保障。
寫遺囑前,建議先透過專業律師/理財規劃顧問,盤點資產、確認不動產登記與稅務影響,才能真正做到「留愛不留爭議」。
(本文獲「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