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背後藏鏡人是「它」!「1關鍵策略」可成功預防…醫:消化系統成第一道防線

慢性病背後藏鏡人是「它」!「1關鍵策略」可成功預防…醫:消化系統成第一道防線

「重金屬超標」已成為國人得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劑量的重金屬可能來自於日常生活,讓我們很難避免接觸,最後長期累積在人們體內,成為危害健康的隱形殺手。

台灣腸道醫學會理事長郭昭宏醫師指出,消化系統是守護全身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若是能在健康檢查時加入重金屬檢驗的項目,就能及早注意到身體狀況,避免憾事發生。

 

一種普遍的存在卻也一直被忽視

 

台灣消保協會抽檢30件市售枸杞,全數檢出重金屬鉛與鎘,即便是標榜「有機」的產品也不例外,但這只是「冰山的一小小角」。

 

查閱衛生福利部食藥署的邊境「抽驗」紀錄,因重金屬或農藥超標而被退運銷毀的案例屢見不鮮(部分傳統農藥直接使用重金屬作為原料)。

 

若論台灣本土的產品,那就不言而喻了。

 

這些新聞或許令人震驚,但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們對這個深層的危機會不會變得麻木?

 

這個危機,就是慢性、低劑量的重金屬暴露。

 

它們來自人們無法避開的來源,空氣污染、工業排放、工業製造、農業污染與都市廢水等,早已滲透到我們的土壤、水源,並沿著食物鏈悄然進入我們的餐盤。

 

它們的特性是難以被生物分解且會在生物體內「生物累積」,隨食物鏈層層增大濃度,最終在消費者的體內達到高峰。  

 

許多人認為只要檢驗合規便安心無虞,這種想法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真正的風險並非來自於單一超標產品的急性中毒,而是源於數十年來,從無數「合法」來源每日微量攝入的毒素總和,這種持續的毒素「滴灌」,正悄悄地侵蝕著我們健康的基石。  

 

作為台灣腸胃醫學會的理事長,我有責任揭示這個沉默流行病的真相。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場已經從我們的消化系統開始,悄然上演的健康保衛戰。

 

重金屬如何瓦解我們身體的第一道防線

 

消化系統是守護全身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腸道屏障」是它的核心。

 

這道屏障的任務是精準地執行「選擇性開關」:放行營養素、阻擋細菌毒素等的入侵。當砷、鉛、汞、鎘這些重金屬進入腸道,就會使屏障出現看不見的裂縫,也就是俗稱的「腸漏症」。

 

一旦城牆失守,就會導致:

 

1.毒素入侵,阻礙腸道對營養的吸收。

 

2.引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反應,成為許多疾病的導火線。

 

3.重金屬長驅直入,進入血液循環流竄全身,並毒殺好菌滋養壞菌,造成「菌

相失衡」而形成惡性循環。

 

4.促使體內產生大量自由基去攻擊細胞膜、蛋白質甚至DNA,造成廣泛的

細胞損傷與功能障礙。

 

便秘、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這些只是重金屬導致的初期症狀,通常是被忽視的。

 

但隨著長期的攻擊,醫學界發現,這些看似與中毒無關的慢性病,其背後的病理機制,竟與重金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重金屬與重大死因的驚人連結

 

衛福部最新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心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腎臟病,而重金屬在這些重大慢性病的背後,一直扮演著「藏鏡人」的角色。

 

1.癌症

 

重金屬是已知的致癌物,根據國際癌症署的定義:砷、鎘、鎳、鉻是一級致癌物,鉛、汞是二級致癌物。

 

在WHO官網裡,也有重金屬導致各種癌症的詳細報告。

 

2.心血管疾病

 

美國心臟協會發佈了此領域最具公信力的報告,明確指出,「大量的證據支持砷、鉛、鎘等重金屬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貢獻者。」

 

全球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英國醫學期刊》也在一份公信力等級最高的醫學報告中指出,「透過37項35萬人的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低水平的暴露,隨著暴露劑量的增加,重金屬暴露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呈現線性上升的關係。」

 

3.肺病

 

全球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刺胳針》也是在公信力等級最高的醫學報告中指出,「即使在低暴露水平下,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的風險及肺氣腫的嚴重程度呈顯著正相關。

 

全球頂尖的美國胸腔學會及歐洲呼吸道醫學會指出,「重金屬是 PM2.5 毒性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它們能顯著加劇哮喘和慢性肺病的急性發作。生活在重金屬污染(作為 PM2.5 成分)較高地區的居民,其肺功能下降速度更快。

 

4.糖尿病

 

權威毒理學期刊 (Toxicological Sciences) 提供了最高層級的證據。

 

它總結指出,砷、鉛、汞、鎘等重金屬會阻斷胰島素的作用,干擾葡萄糖和脂質的代謝平衡,這是它們共同導致代謝症候群與第 2 型糖尿病的生物學基礎。

 

5.腎臟病

 

重金屬對腎臟的毒性是醫學上確立已久的事實,特別是鎘和鉛。鎘會累積在腎小管,導致腎小管功能受損,最終發展為慢性腎臟病 (CKD) 甚至末期腎衰竭。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 GBD》明確指出,鉛暴露是導致全球慢性腎臟病負擔的主要可歸因風險因子。

 

現代醫學的重金屬清除策略

 

● 螯合療法 (Chelation Therapy)

 

對於明顯中毒,或重金屬濃度極高的患者,標準的臨床治療是「螯合療法」,例如EDTA(乙二胺四乙酸),它會像螃蟹爪主動去抓住重金屬,形成複合物後經腎臟隨尿液排出。

 

但它也可能帶來一些嚴重副作用,如高低血壓、腎臟損傷、心臟衰竭等。

 

所以它是處理急性中毒的利器,而非日常保健的選項。

 

● LP66與LD66益生菌株的排毒潛力

 

科學界已證實某些特定益生菌可以透過生物轉化作用來降低重金屬毒性,或是以物理吸附作用將腸道中的重金屬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科學家發現, 與兩菌株經過嚴謹的實驗證實,能夠確實附著於腸道細胞,進而吸附重金屬。

 

它們的獨特性也在於優異的「定殖率」,使它們可以在腸道內持續發揮作用,形成一道持久的生物防護層。

 

最佳的健康策略就是預防

 

最近一則媒體報導提到一位60多歲的男性,在例行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腎臟功能只剩下一半,進一步檢驗才發現重金屬砷超標5倍之多。

 

如果上年紀的人定期健康檢查時,能夠把重金屬檢驗加入正常檢驗項目,應該可以減少很多遺憾的發生。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