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常常開玩笑講,為什麼要走胃腸內科?因為『一日潰瘍、終身潰瘍』,你的病人會很多!」現任臺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笑說。
臺大醫院團隊自1995年起,在馬祖推動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計畫,吳明賢是最早參與的成員之一。這項計畫也證實,「胃癌的主因是吃太鹹、或是這些醃製食物,可是假如沒有幽門螺旋桿菌去『點火』,引起胃發炎,事實上你單純只吃那些重鹹、重辣的食物,是不會導致胃癌的!」
不過他行醫37年,遇過形形色色案例,也促使他轉而研究腸道道細菌,發現部分致病菌與心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有關,也有一些好菌能促進健康。
吃益生菌顧腸胃?有沒有效看「3個月」
那麼,民眾流行吃「益生菌」來改善腸胃消化,真的有用嗎?「現在臺灣所有市面上販賣的益生菌,都屬健康食品或食物,而非藥物,這是民眾第一個必須要有的正確觀念。」
吳明賢強調,理論上益生菌可能對胃腸或健康有幫助,「可是到底吃了有沒有效?必須要你自己感受才知道。」
第二個原則是可以換不同菌種試試看。因為人體的腸道是一個生態系,常駐有300~500種細菌,甚至最多可達千種。因此外來益生菌進入體內,未必能打敗原有眾多的細菌、在腸道裡生存下來,也可能它不見得能適應每個人胃的環境。
因此他最常給的建議,就是以3個月為期嘗試,「假如有效你就吃!」

老是胃痛?「好好吃飯」才能治本
吳明賢說,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呢?」
他強調,民眾不該為了生存才吃東西,「其實吃這件事情,除了跟你的健康有關,它也是一種療癒,應該好好地把食物或味道吃出來。」
吳明賢提起自己最愛的日劇《深夜食堂》,劇中人不論這一天發生了什麼愉快、不愉快的事,都會坐下來好好地吃一頓飯。
「就某一個角度來講,食物就是藥物,你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這是我做一個腸胃科醫師,可以給大家最好的建議。」
喝咖啡、吃辣傷胃?真相跟你想得不一樣
而前面提到,若無幽門螺旋桿菌「點火」,重鹹、重辣的食物其實並不會引發胃癌,事實上喝酒、吃辣、喝咖啡,也未必就是形成「胃病」的主因。
「這些食物確實比較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可是僅會加重潰瘍症狀,而不是直接導致潰瘍的原因。」吳明賢說,歸根究底是因為你本身已有一個活動性的潰瘍傷口在裡面,再加上食物刺激胃酸,久了當然會造成疼痛。
像他自己每天早餐也會來一杯咖啡,但選擇輕焙、現磨的新鮮咖啡豆,就不會對胃造成傷害。至於本身已有潰瘍的人,仍建議避免這些刺激性飲食。

分享養生訣:好吃、好動、好睡、心正向
作為一個腸胃科醫師,吳明賢的養生原則很簡單,就是「三好一心」。所謂三好是「好好吃飯、好好運動、好好睡覺」;一心則是秉持「正向態度的心」。
他的運動方式也很單純,就是走路,只不過假日會特別去郊山走步道,好比四獸山的虎山,就是吳明賢推薦的路線之一。
他解釋,臺灣的山很容易親近,只花半天就能爬完一座郊山,除了可提升心肺功能,還能呼吸足夠好的新鮮空氣,最重要是藉著爬山時專心走路「放空腦袋」,欣賞美景也是一大樂事。
至於他的早餐,通常會有蛋、當季水果,搭配羊奶與咖啡。
其中他最常吃的水果就是香蕉了,原因是香蕉含有能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的「色胺酸」和「維生素B6」,吳明賢更笑言:「吃了香蕉,會跟猴子一樣快樂!」
他強調「吃飯皇帝大」,不主張一邊吃便當、一邊開會。「吃東西一定要輕鬆,要有一個愉快的心情,這個時候什麼事情都不能打擾你,就好好的吃飯。」